(1)vmlinux:是内核编译出来的原始的内核文件未经压缩的。是ELF格式的,即编译出来的最原始的文件。用于kernel-debug,产生system.map符号表,不能用于直接加载,不可以作为启动内核。只是启动过程中的中间媒体。
(2)Image:是 Linux 内核镜像文件,但是 Image 仅包含可执行的二进制数据。 Image 就是使用 objcopy 取消掉 vmlinux 中的一些其他信息,比如符号表什么的。但是 Image 是没有压缩过的, Image 保存在 arch/arm/boot 目录下。Image是经过objcopy处理的只包含二进制数据的内核代码,它已经不是elf格式了,但这种格式的内核镜像还没有经过压缩.
objcopy的作用
GNU使用工具程序objcopy作用是拷贝一个目标文件的内容到另一个目标文件中,也就是说,可以将一种格式的目标文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目标文件. 通过使用binary作为输出目标(-o binary),可产生一个原始的二进制文件,实质上是将所有的符号和重定位信息都将被抛弃,只剩下二进制数据。
(3)zImage:是经过 gzip 压缩后的 Image。一般用作uboot的镜像文件。它是由vmlinux经过objcopy , objcopy实现由vmlinux的elf文件拷贝成纯二进制数据文件加上解压代码经gzip压缩而成。mkimage可以用zImage来生成uImage
(4)uImage:是老版本 uboot 专用的镜像文件, uImag 是在 zImage 前面加了一个长度为 64字节的“头”,这个头信息描述了该镜像文件的类型、加载位置、生成时间、大小等信息。但是新的 uboot 已经支持了 zImage 启动!所以已经很少用到 uImage 了,除非你用的很古老的 uboot。
(5)bzImage:是压缩的内核镜像文件,bz表示“big zImage”,不是用bzip2压缩的。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第一个640K),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1M以上)。如果内核比较小,那么采用zImage或bzImage都行,如果比较大应该用bzImage。比zImage有更高的压缩率。
(6)vmlinuz:是可引导的、压缩的内核。“vm”代表“Virtual Memory”。Linux支持虚拟内存,不像老的操作系统比如DOS有640KB内存的限制。Linux能够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因此得名“vm”。vmlinuz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编译内核时通过“make zImage”创建,然后通过:“cp /usr/src/linux-2.4/arch/i386/linux/boot/zImage/boot/vmlinuz”产生。zImage适用于小内核的情况,它的存在是为了向后的兼容性。二是内核编译时通过命令make bzImage创建,然后通过:“cp/usr/src/linux-2.4/arch/i386/linux/boot/bzImage /boot/vmlinuz”产生。一般是一个软链接。但是,它已经丢失了调试信息等,不可用于调试,这就是为什么perf和systemtap等内核级别的调试软件安装的时候,需要重新编译内核的原因。同理,解压缩vmlinuz是可以得到vmlinux的。但是失去了调试信息。相对于vmlinux,它增加了解压缩和boot的部分

zImage(vmlinuz)和bzImage(vmlinuz)都是用gzip压缩的。它们不仅是一个压缩文件,而且在这两个文件的开头部分内嵌有gzip解压缩代码。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或 gzip –dc解包vmlinuz。
内核文件中包含一个微型的gzip用于解压缩内核并引导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老的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第一个640K),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1M以上)。如果内核比较小,那么可以采用zImage 或bzImage之一,两种方式引导的系统运行时是相同的。大的内核采用bzImage,不能采用zImage。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