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概念缘起:Vibe Coding 是什么?从“氛围”到“编译器”

Vibe Coding 如何落地?实践方法与工具支撑

技术内幕:Vibe Coding 的“三明治”架构

Vibe Coding 的应用场景与适配人群

走红逻辑:为什么是现在?

从玩具到生产的四重阶梯

1、Toys 阶段:写一个购物车页面

2、Tools 阶段:企业财报爬虫

3、MVP 阶段:企业内部工单系统

4、Production 阶段:边缘渲染网关

争议与隐忧:狂欢背后的四座暗礁

Vibe Coding 的价值:不止于效率,更是对开发状态的重塑

未来展望:Vibe Coding 的下一站

结束语:在“氛围”里守住工程师的锚


前言

在当下快速迭代的开发领域,开发者们不断寻求更高效、更贴合自身工作节奏的编码方式,Vibe Coding 作为一种新兴的编码理念与实践方法,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它并非单一的技术手段,而是融合了环境适配、心态调节、流程优化等多维度的综合编码模式,能帮助开发者在编码过程中更好地进入状态,提升开发效率与代码质量。2024 年 10 月,Cursor 编辑器在社交媒体刷屏:一位产品经理对着键盘说“做一个像 iOS 天气的网页”,十几分钟后纯 HTML+CSS 成品上线,连图标都是 AI 挑的,视频播放量 800 万,评论却两极,一边是“程序员要失业”,一边是“这也能叫代码?”这场狂欢把同一个词推向风口:Vibe Coding。它不再是小众黑话,而是一场关乎开发范式、工程文化与职业未来的多维碰撞。那么接下来本文就来从概念解读、实践路径、场景应用及价值体现四个方面,全面剖析 Vibe Coding,试图给出一份“Vibe Coding 全景报告”,带大家从概念走红、技术内幕、实战案例到争议隐忧,一次看透这股浪潮,为开发者提供清晰的参考方向。

概念缘起:Vibe Coding 是什么?从“氛围”到“编译器”

先来看一下“Vibe”的意思,它的本义是氛围、感觉。2025 年 2 月,OpenAI 科学家 Andrej Karpathy 首次提出:“我用一种 Vibe Coding 的方式写代码——不靠精确语法,而靠 prompt 氛围,让大模型补完一切。”

随后,Cursor、Windsurf、GitHub Copilot Chat 等编辑器把“氛围”产品化:侧边栏聊天、自然语言描述、一键 Apply Diff。开发者从“手敲字符”变成“向 AI 描述意图”,代码生成、依赖解析、调试修复、单元测试都在对话流中完成。国内社区将其概括为“三低一高”特征:低代码量、低记忆负担、低入门门槛、高迭代速度,它既不是传统 Low-Code,也不是简单 IDE 插件,而是用自然语言当“高级编程语言”,把模型参数当“运行时”,把对话历史当“编译日志”。

要理解 Vibe Coding,首先需要明确其核心定义与区别于传统编码的独特之处,Vibe Coding 的本质是 “让编码状态与个人工作节奏、环境氛围深度契合”,它并非要求开发者时刻保持高强度专注,而是通过调整外部环境与内部心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编码频率”,这种 “频率” 既包括物理环境的适配,比如光线、声音、桌面布局的调整,也涵盖心理状态的调节,例如通过短暂休息、明确目标等方式避免编码疲劳,让开发者在舒适的状态下持续输出高质量代码。

另外,Vibe Coding 强调 “无压力高效”,它反对传统开发中 “熬时长、拼体力” 的误区,主张通过优化编码流程、借助工具辅助,减少无效操作与重复劳动,让开发者将精力聚焦于核心逻辑实现。文章中提到,Vibe Coding 的核心内涵可概括为 “适配、高效、可持续”—— 适配个人状态与环境,实现高效编码输出,同时保证长期开发过程中的精力可持续,避免 burnout(职业倦怠),这也是其在当下开发者群体中逐渐流行的重要原因。

Vibe Coding 如何落地?实践方法与工具支撑

理解上面概念后,想必大家更关心如何将 Vibe Coding 融入实际工作。其实 Vibe Coding 的具体实践路径可以从 “环境搭建 - 目标拆解 - 状态维护 - 复盘优化” 四个环节来操练,尤其是在环境搭建环节,我个人推荐根据个人习惯选择 “安静独处” 或 “轻度背景音”(如白噪音、轻音乐)环境,同时优化桌面布局,减少无关干扰项;目标拆解环节则建议将复杂需求拆分为 “1-2 小时可完成” 的小任务,每完成一个任务后短暂休息,避免长时间专注导致的效率下降。

另外,我觉得还需要关注和聚焦工具对 Vibe Coding 的支撑作用,合适的工具能大幅降低编码过程中的 “阻力”,提升 Vibe 状态的稳定性,比如使用代码自动补全工具(如 GitHub Copilot)减少重复编码工作量,借助任务管理工具(如 Trello、Notion)清晰跟踪任务进度,利用终端美化工具(如 Oh My Zsh)提升编码过程中的视觉舒适度。但是还是那句话,工具选择需 “因人而异”,无需追求 “最全最先进”,只需挑选最贴合自身使用习惯、能减少操作成本的工具,才能真正为 Vibe Coding 助力。

技术内幕:Vibe Coding 的“三明治”架构

简单总结Vibe Coding 的“三明治”架构为下面三层:

  • 上层:自然语言编译器
  • 中层:代码大模型
  • 下层:IDE 胶水层

Vibe Coding 的典型流程可以从下面的流程来详细操作:

描述需求 → 模型返回伪代码 → 用户确认思路 → 模型生成完整文件 → IDE 自动 npm install → 运行报错 → 错误日志回传 → 模型修复 → 通过测试。全程无需人类敲代码,只需点“Accept”或“Reject”。

Vibe Coding 的应用场景与适配人群

通过近半年关于的Vibe Coding持续关注,其实它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开发场景,而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无论是前端开发中的界面调试、后端开发中的逻辑编写,还是数据开发中的脚本优化,都能通过 Vibe Coding 的方法提升效率。比如我之前是做前端开发出身,前段时间在家加班做一个前端的需求,通过调整工作环境(使用暖光台灯、播放轻音乐)和拆解任务(将页面开发拆分为 “组件编写 - 样式调试 - 交互实现” 三步),将原本需要 4 小时完成的页面开发任务缩短至 2.5 小时,且代码调试次数减少了 30%,这充分体现了 Vibe Coding 在具体开发场景中的实际价值。

另外在适配人群方面,Vibe Coding 尤其适合 “容易受环境干扰”“长期处于高强度开发状态” 或 “希望提升编码幸福感” 的开发者。我一个朋友,他做后端开发的,而且长期熬夜加班,通过实践 Vibe Coding(每天固定 1.5 小时 “无干扰编码时间”、使用番茄工作法拆分任务),不仅将日均编码效率提升了 25%,还减少了加班时长,真的改善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Vibe Coding 并非 “万能方案”,对于需要频繁协作的场景(如多人实时联调),还需结合团队协作流程进行调整,避免过度追求 “个人 Vibe” 而影响团队效率,所以还是要理性去看待它。

走红逻辑:为什么是现在?

关于Vibe Coding走红这件事,虽是新鲜事物,但也是必然事件。它为什么在今年开始走红,我个人觉得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水到渠成”。可以从下面四个点来看:

1、关于模型能力拐点:GPT-5 Turbo 代码一次通过率达 74.9%,Claude-3 Sonnet 提升到 64%,AI 首次具备“长上下文+跨文件”能力;

2、关于编辑器体验闭环:Cursor 的“Ctrl+K”可把 prompt 直接转成多文件 diff,并提供语法检查、Git 对比、回滚按钮,形成“生成-预览-提交”小闭环;

3、关于社交媒体放大器:现在的短视频平台技术的成熟发展,可以把“3 分钟写个爬虫的情况”剪成 15 秒爽点,这就让程序员圈外用户大量涌入,话题流量破 3.2 亿,话题热度越来越热,甚至让技术圈外的人员关注。

4、关于企业成本压力:随着现在大环境影响,企业裁员潮下,管理层愿意尝试“一人+AI=十人”的神话,Vibe Coding 成为“降本增效”的快符号。

从玩具到生产的四重阶梯

接下来分享一下从实验到应用的四个阶段。

1、Toys 阶段:写一个购物车页面

输入“卡片式 UI、自动定位、深色模式”,Cursor 生成 120 行 React,15 分钟上线 Vercel,流量 10 万+,成本0。

2、Tools 阶段:企业财报爬虫

需求“每周一爬取 5 个竞品数据,然后把标题+摘要写入飞书多维表”,PM 用 3 句英文描述,AI 输出 Python+GitHub Actions 完整 CI,30 分钟交付,运维人员无需干预。

3、MVP 阶段:企业内部工单系统

需要4 人小团队 2 天完成登录、工单、审批、通知、Dashboard 全栈功能,代码 4200 行,人工手写仅 600 行,其余让 AI 生成。在上线首周承载 2k 单无压力。

4、Production 阶段:边缘渲染网关

某云厂商采用 Vibe Coding 开发 Envoy WASM 插件,通过“提示-生成-集成测试-金丝雀发布”流水线,迭代速度提升 3.7 倍;但也在压力测试中发现内存泄漏,人工 review 后修复。可以看出来,AI 可扛 80% 工作量,核心 20% 仍需白盒能力。

争议与隐忧:狂欢背后的四座暗礁

说完Vibe Coding 的概念和优势以及实际的操作之后,再来分享一下它的其它内容。从Vibe Coding 推出来那刻起,就是认可和争议并存的。它的争议可以归纳为下面四个点:

  • 代码可维护性:模型生成风格不统一,命名随意、无注释、循环嵌套深;半年后“自己看不懂”成为常态。
  • 安全与合规:让 AI 写“登录模块”时 31% 概率出现 SQL 拼接,11% 概率暴露秘钥到前端。
  • 版权与授权:训练集含 GPL 代码,生成物是否传染开源许可证?各国法院尚无判例,企业法务持保守态度。
  • 开发者技能退化:长期“只描述不手写”,导致调试、算法、底层原理能力下滑;初级程序员失去“从 0 到 1”的肌肉记忆。

Vibe Coding 的价值:不止于效率,更是对开发状态的重塑

其实Vibe Coding 的价值远不止 “提升编码效率”,更在于它重新定义了开发者与编码工作的关系,让编码从 “任务负担” 转变为 “可享受的过程”。个人觉得,但凡实践 Vibe Coding 之后,有不少人反馈 “编码时的焦虑感减少了”“更能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能提升短期编码质量,还能帮助开发者长期保持对技术的热情,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而且在团队层面来看,当团队中部分成员实践 Vibe Coding 并取得效果后,其工作方式会逐渐影响周边同事,进而推动团队形成 “重视效率而非时长”“关注个体状态而非统一要求” 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能进一步激发团队整体的创造力与凝聚力。我觉得Vibe Coding 带来的不仅是个人效率的提升,更是团队开发文化的优化,这才是其长远价值所在。

未来展望:Vibe Coding 的下一站

放眼未来,个人觉得Vibe Coding 的边界将被多模态融合、自主测试与修复、行业垂直化以及人机协同新角色四条主线彻底撕碎重构。首当其冲的就是语音、草图、手势乃至眼动轨迹将共同成为“源代码”,开发者一边在白板上画出低保真线框,一边用自然语言描述业务规则,AI 实时把两种信号编译成可运行的前端与后端,真正做到“说学逗唱”皆代码;然后就是模型不再局限于生成,而是持续观测实时拉取容器日志、APM 性能曲线和错误堆栈,自动定位缺陷、生成修复补丁并发起 Pull Request,形成“Self-Hosting”的无人值守闭环,让深夜 On-Call 成为历史;还有随着金融、医疗、嵌入式等强监管领域会诞生经过合规微调的“行业大模型”,内置许可证嗅探、审计追踪链与安全编码规范,确保每一条生成的语句都满足 GPL 不传染、HIPAA 不泄密、MISRA 不超标的硬性要求;最后就是岗位版图也将被重写,“需求策展人”负责把模糊的商业愿景翻译成可验证的提示语,“提示架构师”像搭乐高一样拼装多模态上下文,“模型精调师”用领域数据在 GPU 上微调出专属小模型,而传统 SDE 的晋升通道则从“高级工程师”跃迁为“AI-Native 架构师”,核心 KPI 不再是写了多少行代码,而是设计怎样的提示流水线、验证策略与反馈机制,让人与模型在持续对话中共同演进。

结束语:在“氛围”里守住工程师的锚

Vibe Coding 像一场数字化的嬉皮士运动,高呼“Love & Peace”,爱自然语言、和平取缔键盘,但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效率革命都会经历“泡沫-祛魅-理性”三段论。Vibe Coding 并非抽象的理念,而是一套可落地、可实践的编码方法体系,它从环境、心态、工具、流程等多维度出发,帮助开发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编码节奏,实现 “高效编码” 与 “状态可持续” 的双重目标。对于当下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环境中的开发者而言,Vibe Coding 或许不是唯一的高效工作方式,但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编码不必是 “苦差事”,通过合理的调整与优化,我们完全可以在高效输出的同时,享受编码带来的乐趣。在面对时代浪潮的冲击,我们既要坐上高铁,也要系好安全带,用 AI 生成 80% 的脚手架,把精力留给 20% 的架构设计、安全底线与业务洞察。用“氛围”激发创意,用“工程”保障质量,用“提示词”提速,用“代码审查”把舵。未来,随着更多开发者对 Vibe Coding 的实践与探索,相信这一理念还将不断完善,为开发领域注入更多活力。最后,愿大家在 Vibe Coding 的节拍里,依旧保持工程师的严谨与好奇,因为最终定义未来的,不是模型参数,而是使用模型的人。

Logo

加入「COC·上海城市开发者社区」,成就更好的自己!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