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五块石地名考释:历史溯源与文化意涵探析
今日成都“北改”工程中,五块石的每一次蝶变,都在续写着“石”与“人”的永恒对话——正如明代陈子陛诗云:“累累五石类浮图,谁云此地通沧海?至近现代,仅存城南与城北两处。古蜀文化中“五丁开山”“五牛曳金”等传说,均强化“五”的神圣性。明代《蜀都杂抄》记载运石需“千人挽索,百日方至”,这种人力与自然的博弈,使巨石被赋予“通天地、镇灾厄”的超自然属性。1933年《成都街市图》标注五块石为四石叠垒、一石陷地
一、地理溯源:南北分野与地名流变
成都市“五块石”作为地名,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四川境内达11处之多。至近现代,仅存城南与城北两处。城南五块石位于武侯祠西北、锦江之畔,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锦官城遗址,清代《华阳县志》载其“石笋双蹲,高余一丈,圆倍之”;而城北五块石则崛起于近代,依托火车北站交通枢纽形成商贸重镇,1999年正式设立街道,成为官方行政区划。
从地理分布看,五块石之名虽同,但文化内涵迥异。城南五块石承载古蜀大石崇拜与锦官城历史记忆,而城北五块石则映射近代成都商贸拓荒史。二者共同构成成都“石文化”的双重脉络:前者象征自然与神性的对话,后者体现人类与城市的共生。
二、命名由来:多重传说与历史实证
(一)民间传说的三重叙事
张氏老妪建桥说
古蜀国时期,九里堤河畔张姓老妪见百姓渡河艰难,筹资建桥屡遭水毁。玉帝感其善念,遣神人投五块巨石镇河成桥,遂得名“五块石”。此说融合道教神祇信仰与民间功德观,折射巴蜀“因水兴城”的生存智慧。
张道陵投石成桥说
明代为纪念道教始祖张道陵,于火车北站后方建玉局庵,庵前河流阻隔香客。传说神人投五石为桥,巨石成地名。此说将道教“五”数神秘主义(《易经》阳数象征“至尊”)与交通功能结合,体现宗教与世俗的互构。
宋代墓葬石基说
成都北门曾有宋代大墓,墓基以五块巨型条石砌筑。明代石条被拆作桥材,土丘残留至20世纪60年代,地名遂存。此说得到《华阳国志》“立大石为墓志”的文献支撑,反映古蜀墓葬形制特征。
(二)文献考据与考古发现
《华阳国志》的实证线索
常璩记载:“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这与城南五块石作为古蜀王陵遗迹的推测高度契合。考古学者在武侯祠西北发现砂岩叠垒结构,与文献描述的“石笋”形制相符。
明代《益部谈资》的虚实辩证
何宇度提出“五丁置石镇海眼”之说,将大石与治水神话关联。虽被后世证伪,但其记载“石下有瑟瑟珠”与杜甫《石笋行》“雨多往往得瑟瑟”形成互文,揭示古代成都与西域商贸的物证链条。
民国地理志的形态记录
1933年《成都街市图》标注五块石为四石叠垒、一石陷地的独特构造,民国《华阳县志》详述其“高余一丈,围倍之”的物理特征,为消失的巨石留下珍贵测绘数据。
三、文化解码:“五”数的象征体系
(一)数字哲学的深层意涵
“五”作为极数象征
《说文解字》释“五”通“无”,寓“数之积也”;《礼记》载“五礼”“五刑”等制度,西周典籍以“五”为秩序极则。古蜀文化中“五丁开山”“五牛曳金”等传说,均强化“五”的神圣性。
道教五行观的投射
张道陵创五斗米教,以“五”数构建宇宙模型(五行、五方、五色)。五块石传说中“神人投五石”实为五行相生相克的空间隐喻,暗合道教“以石镇水”的堪舆理念。
(二)大石崇拜的文明基因
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南迁
古羌人自岷山石室南下成都平原,将石棺葬俗演变为地表立石。三星堆遗址出土石璋、石璧,与五块石共同构成蜀地“巨石纪念碑”传统。
稀缺性与神性建构
成都平原缺乏大型石材,需从百里外龙门山脉运输。明代《蜀都杂抄》记载运石需“千人挽索,百日方至”,这种人力与自然的博弈,使巨石被赋予“通天地、镇灾厄”的超自然属性。
四、功能演变:从祭祀圣物到商贸符号
(一)古代祭祀与交通节点
锦官城织造业的基石
汉代锦官城遗址出土的纺轮与五块石地理位置重叠,学者推测巨石或为固定大型织机的配重石,见证蜀锦“技巧百工”的工艺巅峰。
茶马古道的陆路枢纽
唐宋时期,五块石毗邻万里桥码头,成为陆路转水运的货物集散点。苏轼《蜀盐诗》“五石镇蜀门”之句,侧面反映其商贸地位。
(二)近代商贸的腾飞印记
荷花池市场的崛起
1990年代,城北五块石依托铁路枢纽形成40余个专业市场,年交易额逾百亿。电子、药材、茶叶等产业形成“前店后厂”模式,孕育蓝光、华润等本土企业。
城市更新的文化重构
2013年货运市场改造为商住综合体,原址设立“五石叠垒”雕塑,将传说元素植入现代空间。这种“地名实体化”策略,实现历史记忆与城市功能的共生。
五、学术争议与当代启示
(一)三大未解之谜
巨石消失的时间节点
民国文献明确记载五块石存续至1930年代,但1945年地图仅标注城北五块石。学者推测或毁于抗战时期军事工程,尚需档案佐证。
南北地名的优先级
尽管城南五块石历史更久,但城北因商贸影响力反超。这种“后发优势”反映成都城市重心北移的历史进程,值得城市规划者深思。
“瑟瑟珠”的物证悬案
杜甫诗中“瑟瑟”曾被释为西域宝石,但现代考古未在遗址发现实物。或为古代玻璃残片,需借助科技检测进一步考证。
(二)文化保护的范式创新
地名数据库建设
建议将五块石口述史、老照片、商贸档案数字化,建立“可追溯的地名基因库”,例如金牛区方志办已收录20世纪90年代市场影像。
社区记忆活化工程
通过“五块石创业故事展”“老物件收藏馆”等社区项目,将个体叙事融入公共空间。如大石东路保留的电器市场旧货区,已成为本土文化地标。
结语:石不语而城自灵
从古蜀祭坛到现代商圈,五块石之名穿越三千年时空,凝缩着巴蜀文明“敬畏自然、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其命名传说虽杂糅神话想象,却深刻揭示一个真理:地名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演进的活态史诗。今日成都“北改”工程中,五块石的每一次蝶变,都在续写着“石”与“人”的永恒对话——正如明代陈子陛诗云:“累累五石类浮图,谁云此地通沧海?”这或许正是历史留给未来的叩问。
(全文约3,200字)
参考文献
方志新语丨“五块石”真有五块大石头?(2025)
成都往事 | “五块石”地名背后的神话传说(2022)
成都“五块石”真有五块大石头?(2025)
五块石的前世今生(2023)
成都到底有几个五块石(2022)
五块石的前世今生_文化频道_凤凰网(2013)
南门五块石的传说(2023)
石笋与五块石(2023)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