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论文写作:从技术到学术的发展路径
现在的大模型时代,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是连接人类需求与大模型能力的“翻译器”——你想让大模型做客服,得写“你是专业客服,先确认订单号再回复”的prompt;想让它解数学题,得加“请一步步推理”的Chain-of-Thought(CoT)提示。90%的提示工程从业者在“闷头调prompt”:优化后的效果提升30%,但说不清楚“为什么这个prompt有效”;10%的人尝试写
提示工程架构师写论文:从「调参改prompt」到「构建学术知识树」的通关指南
关键词:提示工程、学术论文写作、技术转学术、prompt设计、实证研究、大模型交互、知识提炼
摘要:本文针对提示工程架构师“会做不会写”的核心痛点,用“做饭→写菜谱”的类比拆解从技术实践到学术论文的全流程:如何把“调prompt优化客服回复”的日常工作,转化为“基于意图分层的大模型提示框架”的学术成果。文中结合真实案例(客服场景prompt优化)、代码实现(LangChain链式调用)、实验设计(AB测试与公开数据集验证),手把手教你解决“选题难、落地难、写作出错”三大问题,最终帮你搭建“技术经验→学术知识”的转化桥梁。
一、背景介绍:为什么提示工程架构师要写论文?
1.1 行业的“实践→理论”缺口
现在的大模型时代,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是连接人类需求与大模型能力的“翻译器”——你想让大模型做客服,得写“你是专业客服,先确认订单号再回复”的prompt;想让它解数学题,得加“请一步步推理”的Chain-of-Thought(CoT)提示。
但行业现状是:
- 90%的提示工程从业者在“闷头调prompt”:优化后的效果提升30%,但说不清楚“为什么这个prompt有效”;
- 10%的人尝试写论文,但常犯“技术报告”误区:只讲“我怎么做的”,没讲“我的方法比别人好在哪里”“背后的理论逻辑是什么”。
而学术论文的价值,正是把碎片化的技术经验提炼成可复制的理论方法——就像把“妈妈的红烧肉秘方”写成“可量产的菜谱”,让更多人能学会、验证、改进。
1.2 本文的目的与范围
目的:帮提示工程架构师解决“从技术到学术”的三大问题:
- 选题:从日常工作中找到“有学术价值的问题”(不是所有调prompt的工作都能写论文);
- 落地:把技术实践转化为“可验证的学术方法”(用数据和实验证明你的方法有效);
- 写作:用学术语言组织内容(避免写成“技术日志”)。
范围:覆盖“选题→实验→写作→投稿”全流程,聚焦应用层提示工程(不是大模型底层训练),案例以“客服大模型prompt优化”为例(通用所有场景)。
1.3 预期读者
- 提示工程从业者:每天调prompt但想总结成果的技术人员;
- AI领域研究生:想做提示工程方向但找不到具体问题的学生;
- 技术管理者:想把团队经验转化为学术影响力的leader。
1.4 术语表:先搞懂“行话”再出发
为了避免“鸡同鸭讲”,先明确几个核心术语:
术语 | 通俗解释 |
---|---|
提示工程架构师 | 不是“改几个prompt的小工”,而是设计大模型交互体系的人(比如客服prompt的“意图识别→响应生成”全流程) |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 通过设计“输入文本”(prompt)引导大模型输出符合需求的结果,核心是“让大模型理解你的任务” |
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 用数据和实验验证方法有效性的研究(比如对比不同prompt的准确率) |
基线方法(Baseline) | 现有最常用的方法(比如“直接让大模型回复用户问题”的原始prompt),用来对比你的方法有多好 |
Chain-of-Thought(CoT) | “一步步推理”的提示方法(比如“请先算1+2,再算结果乘3”),让大模型输出更准确 |
二、故事引入:从“调prompt的小周”到“写论文的周博士”
让我们从一个真实的场景开始——
小周是某电商公司的提示工程架构师,最近在优化客服大模型的prompt:
- 原始prompt是:“你是电商客服,帮用户解决问题。”
- 效果:大模型经常答非所问(比如用户问“退款要多久”,它回复“请提供订单号”但没后续);
- 小周的优化:把prompt改成**“三步法”**——“1. 先问用户订单号;2. 核对是否符合退款条件(7天内未使用);3. 告知预计到账时间(24小时内)。”
- 结果:用户满意度从3.2分(5分制)涨到4.5分,退款问题解决率提升35%。
小周很开心,但领导说:“能不能把这个方法写成论文?让行业认可我们的技术?” 小周犯了难:
- 我只会调prompt,怎么写论文?
- 论文要“创新点”,我的方法是不是太“简单”?
- 没有公开数据集,怎么证明方法有效?
如果你是小周,你会怎么办?
别急,接下来我们用“做饭→写菜谱”的类比,一步步帮小周把“调prompt的经验”变成“学术论文”。
三、核心逻辑:技术实践是“做饭”,学术论文是“写菜谱”
3.1 用“做饭”类比技术与学术的关系
你会做红烧肉(技术实践),但想让别人也会做,得写菜谱(学术论文)。两者的对应关系如下:
技术实践(做饭) | 学术论文(写菜谱) | 核心要求 |
---|---|---|
买肉、切姜、炒糖色 | 问题定义:“为什么要做红烧肉?” | 讲清楚“解决什么痛点” |
放2勺糖、炒3分钟 | 方法设计:“怎么做红烧肉?” | 讲清楚“步骤+参数+原理” |
尝一口:“咸了加糖” | 实验验证:“红烧肉好不好吃?” | 用数据(比如评分)证明效果 |
总结:“用五花肉更嫩” | 结论与展望:“我的方法有什么用?” | 讲清楚“贡献+不足+未来改进” |
小周的问题,本质是把“做饭的步骤”变成“可复制的菜谱”——他知道“调prompt要加三步法”,但没讲清楚“为什么加这三步”“这三步对大模型的作用是什么”“怎么证明这三步比别人的方法好”。
3.2 核心概念:从“技术动作”到“学术概念”的转化
要写论文,首先得把“调prompt的技术动作”抽象成“学术概念”。以小周的案例为例:
技术动作(小周做的事) | 学术概念(论文里的话) | 为什么要这么转? |
---|---|---|
把prompt分成“问订单号→核对条件→告知时间” | 提出“意图分层提示框架”(Intent Hierarchical Prompt Framework) | 把“具体步骤”变成“通用方法” |
对比原始prompt和优化后的效果 | 设计“基线实验”(Baseline Experiment) | 用数据证明“我的方法更好” |
用用户满意度和解决率评估效果 | 采用“多维度评估指标”(Multi-dimensional Metrics) | 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 |
关键结论:学术论文不是“高大上的废话”,而是用更严谨的语言把你的技术经验“打包”——让别人能看懂、能复现、能改进。
3.3 核心流程:技术到学术的“六步转化法”
我们把小周的案例拆解成从技术到学术的6个步骤,这也是论文写作的核心逻辑:
步骤1:找“有痛点的问题”(对应论文的“引言”)
学术论文的第一步,是定义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不是“我想调prompt”,而是“现有prompt方法在客服场景下的痛点是什么”。
小周的问题:
- 现有客服prompt“太笼统”(比如“帮用户解决问题”),导致大模型任务边界模糊(不知道该先做什么);
- 用户问题的“意图不明确”(比如“我要退款”可能隐藏“订单号没提供”的前提),大模型容易跳过关键步骤。
对应论文的“引言”写法:
现有客服大模型的提示词设计多采用“泛化指令”(如“你是专业客服”),但这类方法未考虑用户意图的分层特性(需先收集信息再解决问题),导致响应准确率低(仅65%)、用户满意度差(3.2/5)。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意图分层提示框架”,通过“意图识别→结构化响应”的两步流程,解决大模型任务边界模糊的问题。
步骤2:用“技术实践”试错(对应论文的“相关工作”)
找到问题后,你需要尝试不同的技术方案,并对比现有方法的不足。小周做了这些尝试:
- 试1:把prompt写得更“详细”(比如“你是专业客服,一定要先问订单号”)→ 效果提升10%,但用户觉得“啰嗦”;
- 试2:加“意图识别”(比如“先判断用户是要退款还是咨询”)→ 效果提升20%,但响应不够结构化;
- 试3:把“意图识别”和“结构化步骤”结合(即“三步法”)→ 效果提升35%,用户满意度最高。
对应论文的“相关工作”写法:
已有研究(Zhang et al., 2023)提出“详细指令提示”,但未解决“意图歧义”问题;Li et al.(2024)引入“意图识别模块”,但未结合“结构化响应流程”。本文的方法综合了两者的优势,通过“意图分层”解决歧义,通过“结构化步骤”引导响应。
步骤3:收集“可验证的数据”(对应论文的“实验设计”)
学术论文的核心是“可验证”——你说你的方法好,得用数据证明。小周收集了三类数据:
- 业务数据:公司客服系统的1000条用户对话(脱敏处理);
- AB测试数据:对比原始prompt和优化后的prompt的效果(准确率、用户满意度);
- 公开数据集:用MultiWOZ对话数据集(通用对话任务)验证方法的通用性。
数据示例(小周的AB测试结果):
提示方法 | 意图识别准确率 | 响应符合率 | 用户满意度(CSAT) |
---|---|---|---|
原始prompt | 65% | 58% | 3.2/5 |
详细指令prompt | 75% | 68% | 3.8/5 |
意图分层prompt | 92% | 89% | 4.5/5 |
步骤4:总结“可复制的规律”(对应论文的“方法设计”)
有了数据,你需要总结规律——为什么你的方法有效?小周的结论是:
- 意图分层解决了“大模型不知道该做什么”的问题(先明确用户要“退款”还是“咨询”);
- 结构化步骤解决了“大模型不知道怎么做”的问题(按“问订单→核条件→告时间”一步步来);
- 两者结合让大模型的“任务注意力”更集中(不会跳过关键步骤)。
对应论文的“方法设计”写法:
本文提出的“意图分层提示框架”包含两个核心模块:
- 意图识别模块:通过prompt引导大模型识别用户意图(退款/咨询/投诉),输出“意图标签”;
- 结构化响应模块:根据意图标签,用“步骤化prompt”引导大模型生成响应(如退款意图对应“三步法”)。
框架的核心逻辑是:将用户的“模糊需求”转化为“清晰的任务流”,降低大模型的推理负担。
步骤5:构建“可复现的方法”(对应论文的“方法实现”)
规律总结后,你需要把方法变成“可复现的代码”——让别人能照着做。小周用LangChain实现了他的框架(代码示例):
# 1. 导入依赖库
from langchain.prompts import PromptTemplate
from langchain.chains import SequentialChain
from langchain.llms import OpenAI
# 2. 初始化大模型(用OpenAI GPT-3.5-turbo)
llm = OpenAI(temperature=0, model_name="gpt-3.5-turbo-instruct")
# 3. 定义意图识别prompt(模块1)
intent_prompt = 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user_query"],
template="请识别用户的核心意图,只能输出以下类型之一:退款、咨询、投诉、其他。用户问题:{user_query}"
)
# 4. 定义结构化响应prompt(模块2,以退款为例)
refund_prompt = 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user_query", "intent"],
template="用户意图是{intent},请按以下步骤回复:\n1. 确认用户的订单号;\n2. 核对是否符合退款条件(订单生成7天内,未使用服务);\n3. 告知预计到账时间(24小时内)。用户问题:{user_query}"
)
# 5. 构建链式调用(串联两个模块)
intent_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intent_prompt, output_key="intent")
response_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refund_prompt, output_key="response")
# 6. 执行流程
full_chain = SequentialChain(
chains=[intent_chain, response_chain],
input_variables=["user_query"],
output_variables=["intent", "response"]
)
# 测试:用户问“我昨天买的会员能退吗?”
result = full_chain.run(user_query="我昨天买的会员能退吗?")
print("意图识别结果:", result["intent"])
print("响应结果:", result["response"])
代码解读:
- 用
SequentialChain
串联“意图识别”和“响应生成”两个模块(对应小周的“分层框架”); temperature=0
让大模型输出更稳定(避免随机回复);- 意图识别模块“只输出类型”(避免大模型说废话),响应模块“按步骤回复”(保证结构化)。
步骤6:写成“学术论文”(对应论文的“完整结构”)
最后一步,把前面的内容按学术论文的标准结构组织起来:
论文章节 | 内容要点 |
---|---|
摘要 | 问题+方法+结果+结论(比如“本文提出意图分层提示框架,解决客服大模型响应不准确问题,实验表明准确率提升27%”) |
引言 | 问题背景→现有方法不足→本文贡献→论文结构 |
相关工作 | 总结已有提示工程方法(如CoT、Few-shot),对比本文的不同 |
方法设计 | 详细讲解“意图分层框架”的两个模块、逻辑、代码实现 |
实验与结果 | 数据来源→评估指标→对比实验(与原始prompt、详细指令prompt对比)→结果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总结本文贡献→方法的不足(比如“未处理多轮对话”)→未来改进方向(比如“结合记忆模块”) |
参考文献 | 引用已有研究(如CoT的论文、LangChain的文档) |
四、技术细节:论文写作中“容易踩坑”的关键点
4.1 坑1:“技术报告”代替“学术论文”
很多技术人员写论文时,会陷入“流水账”误区——比如:
“我调了prompt,加了意图识别,效果提升了35%。”
错误原因:没有讲清楚“为什么加意图识别有效”“你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正确写法:
“本文提出的意图分层框架,通过‘意图识别’模块将用户的模糊需求转化为清晰的任务标签(如‘退款’),降低了大模型的推理歧义;再通过‘结构化响应’模块引导大模型按步骤输出,解决了现有方法‘响应不完整’的问题。实验表明,该框架的意图识别准确率比原始prompt高27%(从65%到92%),响应符合率高31%(从58%到89%)。”
4.2 坑2:“没有对比实验”
学术论文的核心是“证明你的方法比别人好”,如果没有对比基线方法(现有最常用的方法),论文会被审稿人直接拒绝。
小周的正确做法是:
- 对比“原始prompt”(基线1);
- 对比“详细指令prompt”(基线2,已有研究的方法);
- 对比“仅意图识别的prompt”(基线3,自己的中间尝试)。
实验结果的写法:
从表2可以看出,本文方法的意图识别准确率(92%)显著高于原始prompt(65%)、详细指令prompt(75%)和仅意图识别prompt(80%);响应符合率(89%)也高于其他方法(58%~78%)。这说明“意图识别+结构化响应”的结合,比单一模块的效果更好。
4.3 坑3:“没有理论支撑”
很多技术人员认为“我的方法有效就行,不用讲理论”——但学术论文需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小周的理论支撑:
- 大模型的“注意力机制”:当prompt包含“步骤化指令”时,大模型会更关注关键信息(如订单号);
- 认知心理学的“任务分解”:人类解决复杂问题时会“分步骤”,大模型模拟人类的这一行为,能提升效果。
理论部分的写法:
根据大模型的注意力机制(Vaswani et al., 2017),步骤化的prompt会引导模型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任务(如确认订单号)上,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同时,认知心理学中的“任务分解理论”(Newell & Simon, 1972)表明,将复杂任务拆分成简单步骤,能降低认知负荷,提升解决效率。本文的意图分层框架正是基于这两个理论,将客服任务拆分成“意图识别”和“结构化响应”两步,从而提升效果。
4.4 坑4:“没有通用性”
如果你的方法只在“自己公司的客服数据”上有效,审稿人会认为“你的方法不通用”。解决方法是用公开数据集验证。
小周的做法:
- 用MultiWOZ数据集(包含10000条多领域对话数据,如酒店、餐厅、旅游)测试他的框架;
- 结果:在MultiWOZ的“退款类”对话中,他的方法准确率比基线高25%(从68%到93%)。
通用性的写法:
为了验证方法的通用性,我们在公开对话数据集MultiWOZ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退款类”对话中的意图识别准确率达到93%,比基线方法(68%)高25%;在“咨询类”对话中,准确率达到91%,比基线高23%。这说明我们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公司内部数据,也适用于通用对话场景。
五、项目实战:小周的论文是怎么写成的?
5.1 开发环境搭建
小周用的工具:
- 大模型:OpenAI GPT-3.5-turbo(成本低,效果好);
- 框架:LangChain(快速构建prompt链式调用);
- 数据集:公司内部客服数据(1000条)+ MultiWOZ数据集(10000条);
- 写作工具:Overleaf(在线LaTeX编辑器,方便排版论文)。
5.2 源代码详细实现
我们把小周的代码扩展到多意图场景(比如咨询、投诉),完整代码如下:
from langchain.prompts import PromptTemplate
from langchain.chains import SequentialChain
from langchain.llms import OpenAI
# 初始化大模型
llm = OpenAI(temperature=0, model_name="gpt-3.5-turbo-instruct")
# 1. 意图识别prompt(支持多意图)
intent_prompt = 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user_query"],
template="请识别用户的核心意图,只能输出以下类型之一:退款、咨询、投诉、其他。用户问题:{user_query}"
)
# 2. 多意图响应prompt(根据意图不同,使用不同的步骤)
refund_prompt = 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user_query", "intent"],
template="用户意图是{intent},请按以下步骤回复:\n1. 确认订单号;\n2. 核对退款条件(7天内未使用);\n3. 告知到账时间(24小时内)。用户问题:{user_query}"
)
consult_prompt = 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user_query", "intent"],
template="用户意图是{intent},请按以下步骤回复:\n1. 明确用户咨询的问题点;\n2. 用简洁语言解答;\n3. 询问是否需要进一步帮助。用户问题:{user_query}"
)
complain_prompt = 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user_query", "intent"],
template="用户意图是{intent},请按以下步骤回复:\n1. 向用户道歉;\n2. 记录投诉内容;\n3. 告知处理时间(48小时内)。用户问题:{user_query}"
)
# 3. 构建条件链式调用(根据意图选择不同的响应prompt)
def get_response_chain(intent):
if intent == "退款":
return LLMChain(llm=llm, prompt=refund_prompt, output_key="response")
elif intent == "咨询":
return LLMChain(llm=llm, prompt=consult_prompt, output_key="response")
elif intent == "投诉":
return LLMChain(llm=llm, prompt=complain_prompt, output_key="response")
else:
return LLMChain(llm=llm, prompt=PromptTemplate(input_variables=["user_query"], template="无法识别您的问题,请重新描述。"), output_key="response")
# 4. 执行流程
intent_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intent_prompt, output_key="intent")
# 测试:用户问“我的订单怎么还没发货?”(咨询意图)
user_query = "我的订单怎么还没发货?"
intent_result = intent_chain.run(user_query=user_query)
response_chain = get_response_chain(intent_result)
response_result = response_chain.run(user_query=user_query, intent=intent_result)
print("意图识别结果:", intent_result)
print("响应结果:", response_result)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小周的实验结果(MultiWOZ数据集):
意图类型 | 基线方法准确率 | 本文方法准确率 | 提升幅度 |
---|---|---|---|
退款 | 68% | 93% | 25% |
咨询 | 70% | 91% | 21% |
投诉 | 65% | 89% | 24% |
其他 | 50% | 75% | 25% |
分析:
- 退款意图的提升幅度最大(25%),因为退款需要“严格的步骤”(确认订单→核条件→告时间),本文方法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 其他意图的提升幅度也有25%,说明本文方法对“模糊意图”(如“我想改地址”)也有效果;
- 整体准确率从63%(基线平均)提升到87%(本文平均),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六、实际应用场景:你的方法能解决哪些问题?
小周的“意图分层提示框架”不仅适用于客服场景,还能扩展到以下领域:
6.1 教育领域:辅导学生做题
比如,让大模型辅导学生做数学题,可以设计“意图分层”:
- 意图识别:判断学生是“问解题方法”还是“问答案”;
- 结构化响应:如果是“问方法”,用CoT提示(“先算1+2,再乘3”);如果是“问答案”,引导学生先思考(“你先试试算1+2,再告诉我结果”)。
6.2 医疗领域:辅助诊断
比如,让大模型辅助医生诊断,可以设计“意图分层”:
- 意图识别:判断用户是“描述症状”还是“问治疗方案”;
- 结构化响应:如果是“描述症状”,引导用户提供更多信息(“你有没有发烧?持续多久了?”);如果是“问治疗方案”,建议用户咨询专业医生(“建议你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再根据结果治疗”)。
6.3 代码生成领域:优化代码提示
比如,让大模型生成Python代码,可以设计“意图分层”:
- 意图识别:判断用户是“要实现某个功能”还是“调试代码错误”;
- 结构化响应:如果是“实现功能”,用“步骤化提示”(“先导入requests库,再发送GET请求,最后解析JSON数据”);如果是“调试错误”,引导用户提供错误信息(“请把报错信息贴出来,我帮你分析”)。
七、工具与资源推荐:写论文的“武器库”
7.1 论文写作工具
- LaTeX编辑器:Overleaf(在线协作,模板丰富)、TeXstudio(本地安装,功能强大);
- 参考文献管理:Zotero(免费,支持自动导入参考文献)、EndNote(付费,适合大型论文);
- 语法检查:Grammarly(检查英文语法,避免低级错误)、DeepL(翻译论文摘要,比Google Translate更准确)。
7.2 提示工程框架
- LangChain:快速构建prompt链式调用(适合小周的“分层框架”);
- LlamaIndex:将私有数据融入prompt(适合需要“领域知识”的场景,如医疗、法律);
- PromptPerfect:自动优化prompt(适合快速测试不同prompt的效果)。
7.3 学术资源
- 论文数据库:ArXiv(预印本,最新研究)、ACL Anthology(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顶级会议)、IEEE Xplore(计算机领域综合数据库);
- 提示工程论文:《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CoT的经典论文)、《Automatic Prompt Engineering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s》(自动prompt优化的论文);
- 书籍:《Prompt Engineering for Generative AI》(入门级,讲prompt设计的基本原则)、《Large Language Models: A Practical Guide》(实战级,讲大模型的应用)。
八、未来发展趋势:提示工程的“学术化”方向
8.1 趋势1:从“手动调prompt”到“自动prompt工程”
现在的提示工程大多是“手动试错”,未来会向“自动化”发展——比如用大模型自动生成prompt(如AutoGPT)、用强化学习优化prompt(如RLHF for Prompt)。
8.2 趋势2:提示工程与“知识工程”结合
大模型的“幻觉问题”(输出错误信息)是顽疾,未来的提示工程会结合“知识图谱”(如把医疗知识融入prompt),让大模型输出更准确的信息。
8.3 趋势3:提示工程的“理论体系化”
目前提示工程的研究还很零散,未来会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比如“prompt设计的九大原则”“不同场景下的prompt模板”,让提示工程从“经验驱动”变成“理论驱动”。
九、总结:从“调prompt的工程师”到“学术研究者”的成长
通过小周的案例,我们总结出提示工程架构师写论文的核心逻辑:
- 问题导向:从日常工作中找“有痛点的问题”(不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
- 数据支撑:用业务数据和公开数据集证明方法有效;
- 理论升华:把“技术动作”抽象成“学术概念”,讲清楚“为什么有效”;
- 通用扩展:让你的方法适用于更多场景(不是“只能解决自己公司的问题”)。
最后想对提示工程架构师说:
你每天调的prompt,不是“一行行文字”,而是“连接人类需求与大模型能力的桥梁”。把这些桥梁写成论文,不仅能提升你的学术影响力,更能让整个行业受益——因为你的经验,会变成别人的“菜谱”,让更多人学会“做红烧肉”。
十、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 你在工作中优化过哪个prompt?能总结出一个“可复现的方法”吗?(比如“优化代码生成prompt的三步法”)
- 如果要写关于“教育场景prompt设计”的论文,你会选什么公开数据集?怎么设计实验?
- 你的方法有什么“局限性”?未来可以怎么改进?(比如“未处理多轮对话”→ 结合记忆模块)
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技术人员写论文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A1:最容易犯“技术报告”误区——只讲“我怎么做的”,没讲“我的方法比别人好在哪里”“为什么有效”。解决方法是“多问自己三个问题”:① 我的方法解决了什么痛点?② 我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③ 我用什么数据证明方法有效?
Q2:没有公开数据集怎么办?
A2:可以用自己业务中的数据(脱敏处理),或者用“人工标注”的方法生成数据集(比如找同事标注1000条对话数据)。只要数据是“真实的、可复现的”,审稿人会认可。
Q3:论文投稿选什么会议/期刊?
A3:提示工程属于“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可以投稿:
- 顶级会议:ACL、EMNLP、NAACL(NLP领域最权威的会议);
- 顶级期刊: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JAIR)、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CL);
- 新兴会议:PromptEng(专门针对提示工程的会议)、LLM Workshop(大模型研讨会)。
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 论文:《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Wei et al., 2022)——CoT的经典论文;
- 论文:《Automatic Prompt Engineering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s》(Zhou et al., 2023)——自动prompt优化的论文;
- 书籍:《Prompt Engineering for Generative AI》(David Forsyth, 2023)——提示工程入门书;
- 工具:LangChain文档(https://python.langchain.com/)——快速构建prompt链式调用;
- 数据集:MultiWOZ(https://github.com/budzianowski/multiwoz)——通用对话数据集。
结尾语:
提示工程是大模型时代的“新编程”,而论文写作是“新编程的理论总结”。愿每一位提示工程架构师,都能把自己的“调prompt经验”写成“学术菜谱”,让更多人学会“用大模型解决问题”。
下次调prompt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这个方法能不能写成论文?”——你离学术研究者,可能就差这一步。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