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第五期,嘉宾是周鸿祎。整期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

“大模型不是终点,Agent 才是未来。”

我作为一个现在在做 AI 产品的人,听完之后非常共鸣。总结下来有三个重点,非常适合所有关注 AI 应用落地的产品人参考:


1️⃣ 大模型不是万能钥匙,Agent 才是真正的产品形态

周鸿祎说得很透:

“一个通用大模型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他更看好的是:一个个被明确定位、被“人格化”的 Agent 角色

这些 Agent 像是“数字员工”,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比如:

  • 一个管日程、会议纪要
  • 一个专注财务报表分析
  • 一个帮你拆需求写 PRD
  • 不同部门/角色配不同 Agent,形成“AI 团队协作流”

而不是靠一个“万能助手”试图解决所有问题。

他也提到,360的策略是回归真实场景,围绕任务定制 Agent 角色,而不是卷大模型参数。

📌 启发:

  1. 做产品不是单纯调大模型 API,而是可以结合多个模型的能力,设计一个 AI 员工来解决问题
  2. 每一个 Agent,都应该是有“岗位职责”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越垂直、越细分,越容易做出壁垒

节目里还讲到:

“海外很多 AI 创业者不会做平台型产品,而是聚焦在一个细分市场,深入打穿。”

他举了 2 个实际落地的案例:

  • 🛻 美国长途卡车运输行业的 AI Agent
    大概是帮卡车司机自动处理路线规划、报销流程、休息站查询等琐事

  • 🦷 牙医诊所专属的预约/客服 Agent
    主要应该是能自动接电话、识别口语、判断是否老顾客、同步诊疗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类 Agent 有两个特点:

  1. 场景明确 → 用户角色清晰,任务链路固定,好训练
  2. 能力更强 → 数据更集中,prompt 更稳定,后续更容易微调与优化
  3. 人群垂直 → 人群更垂直,你可以更好地去围绕这一个人群做产品、做营销—这跟彪哥分享的营销经验不谋而合,有垂直人群之后才更好围绕这个点去做。

📌 启发:

  1. 做 AI 工具不要急着做“通用”,要问清楚:你能不能先把一个垂直领域吃透?
  1. 很多时候,我们不缺技术,缺的是“把 AI 套在哪个具体任务上”的判断力。

3️⃣ 中小企业的“真实任务 + 强付费意愿” 是更现实的 PMF 路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周鸿祎也提到,国内做软件的通病就是用户习惯免费。老罗就说是不是前期的最终出路都是出海服务海外用户。

那怎么办?他的回答不是“出海”本身,而是:

回到“谁有真实任务”这件事上。

谁会为 AI 工具买单?

不是泛用户,而是那些**“真的有人干这活,而且效率低、成本高”**的中小企业。

比如:

  • 一个跨境电商老板,每天要压缩图片、翻译商品标题、跑广告
  • 一个小型建材公司,每周要做报价单、回访客户、发邮件
  • 一个内容工作室,需要生成选题、下脚本、处理音视频、发多平台

这些场景下,AI 不只是“辅助”,而是直接帮企业节省时间和人力。你不是在卖技术,而是在卖 ROI。

📌 启发:

C 端付费意愿低,但是找到中小企业验证了PMF的还是可以找到付费用户的。


总结:AI 的未来,不是一个“超级模型”,而是一群能上岗的智能体

如果你现在在做 AI 产品,我建议你从以下三个角度重新审视:

  • 产品形态上:你不是在卖单一功能,而是在“设计一位 AI 员工” ,也就是Agent
  • 应用场景上:越垂直、越细分,越容易打穿并形成壁垒
  • 商业模式上:如果不做C端,那可以找一些中小企业的真实需求,就是你 PMF 的起点

就像周鸿祎说的:

“AI 的未来,不是一个大模型,而是一群智能体协同工作的世界。”


📺 节目来源

  •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第五期
  • 嘉宾:360创始人 周鸿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觉得里面很多内容跟上次彪哥在生财航海家Ai大会上分享内容不谋而合,可能也是英雄所见略同吧。也说明方向其实是没问题的。主要的就是要去落地。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