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架构师的实践精华:上下文工程在智能推荐系统中的应用要点解析
上下文(Context)和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我是林深,某大厂提示工程架构师,主导过5个以上智能推荐系统的上下文工程优化项目,专注于用大模型解决“用户理解”问题。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深谈AI”,获取更多提示工程实践干货。注:本文中的案例数据均为脱敏后的真实项目数据,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提示工程架构师实践精华:上下文工程如何重塑智能推荐系统的核心能力?
摘要/引言:为什么你的推荐系统总“慢半拍”?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 周末在家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刚看完3条“猫咪拆家名场面”,推荐页却突然蹦出“职场Excel技巧”;
- 出差在机场等飞机,用手机查“附近快餐”,结果推荐页全是你上周搜索的“北京租房攻略”;
- 晚上10点加班结束,打开购物APP想挑杯热奶茶,首页却还在推早上浏览的“运动跑鞋”。
这些“错位推荐”的背后,藏着传统推荐系统的核心痛点:过度依赖“历史画像”,却忽略了“当前上下文”的动态变化。
传统推荐系统的逻辑是“用户过去是谁→推荐什么”,而真实世界里,用户的需求是“场景驱动”的——你是谁不重要,你“现在在哪、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才重要。
这就是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中“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精准捕捉、建模和利用“用户当前上下文”,让推荐系统从“回忆过去”转向“理解现在”。
作为一名主导过5个以上智能推荐系统优化项目的提示工程架构师,我将在本文中分享:
- 上下文工程的核心定义与价值;
- 它如何重构推荐系统的技术架构;
- 从需求分析到落地的完整实践步骤;
- 真实案例中的踩坑与避坑经验;
- 未来3年的进化方向。
如果你是推荐系统从业者、提示工程师,或想让产品“更懂用户”的产品经理,这篇文章将帮你掌握用上下文工程提升推荐精准度的底层逻辑。
一、基础认知:什么是“上下文工程”?
在讲应用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两个核心概念:上下文(Context) 和 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
1.1 上下文:推荐系统的“实时用户说明书”
上下文不是单一数据,而是用户当前状态、场景环境、交互行为的综合描述。它的核心是回答三个问题:
- Who are you now?(你现在是谁?比如“加班到10点的职场人”“周末带娃的妈妈”)
- Where are you?(你在哪?比如“机场候机厅”“家里沙发”)
- What do you need?(你需要什么?比如“快速解决饥饿”“放松心情”)
举个具体例子:
用户A,28岁,女性,历史画像标签是“美妆爱好者”“职场新人”。
当前上下文:周三晚9点,在公司工位用电脑,刚浏览了3篇“职场加班餐推荐”,最后一篇停留了2分钟,点击了“外卖链接”但未下单。
此时,用户的真实需求不是“美妆产品”(历史画像),而是“快速、方便、符合加班场景的外卖推荐”——这就是上下文的价值:打破历史画像的“刻板印象”,捕捉用户的“当下真实需求”。
1.2 上下文工程:把“模糊需求”转化为“可计算信号”
上下文工程是提示工程在推荐系统中的延伸应用,它的核心目标是:
- 采集:从多源数据中提取用户当前的上下文信息;
- 建模:用大模型(LLM)将上下文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语义表示”;
- 匹配:将用户上下文与内容/商品库进行精准匹配;
- 反馈:根据用户实时交互调整上下文模型。
简单来说,上下文工程就是给推荐系统装了一个“实时翻译器”——把用户的“场景、行为、需求”翻译成系统能听懂的“语言”,再基于此推荐最贴合的内容。
1.3 上下文工程vs传统推荐:核心逻辑差异
维度 | 传统推荐系统 | 上下文工程驱动的推荐 |
---|---|---|
核心依据 | 用户历史画像+行为数据 | 用户当前上下文+历史画像(辅助) |
需求理解 | 静态(“用户过去喜欢什么”) | 动态(“用户现在需要什么”) |
响应速度 | 离线计算(T+1更新) | 实时计算(秒级更新) |
推荐精准度 | 依赖标签覆盖度 | 依赖上下文语义理解 |
二、架构设计:上下文工程如何重构推荐系统?
要落地上下文工程,需要重新设计推荐系统的核心模块。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四模块架构”**——覆盖从数据到推荐的全流程。
2.1 模块1:上下文感知层——“捕捉用户的每一个‘当下’”
上下文感知层的核心是从多源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上下文信号”,关键是解决两个问题:“采集什么?” 和 “怎么采集?”
2.1.1 必采集的4类上下文维度
不是所有数据都叫“上下文”——我们需要的是与“当前需求强相关”的信号。实践中,我会优先采集以下4类:
- 场景上下文:时间(几点)、地点(在哪)、设备(手机/电脑/平板)、网络(Wi-Fi/流量);
- 用户状态上下文:当前行为(浏览/搜索/下单)、停留时长、交互动作(点赞/收藏/分享);
- 内容上下文:当前浏览内容的主题(比如“加班餐”)、关键词(比如“快速”“便宜”)、关联度(比如“外卖”→“奶茶”);
- 环境上下文:外部事件(比如“双十一”“暴雨天”)、社会热点(比如“演唱会”)。
举个反例:如果用户在看“加班餐推荐”,采集“用户3年前的大学专业”就是无效上下文——它和当前需求无关。
2.1.2 采集的“3个原则”
- 最小必要:只采集和当前需求相关的数据,避免“数据过载”(比如用户位置只需要“商圈级别”,不需要“精确到楼”);
- 实时性:用流式计算框架(比如Flink)处理数据,确保上下文信息“秒级更新”;
- 隐私合规:用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或匿名化处理敏感数据(比如用户姓名、手机号)。
2.2 模块2:上下文建模层——“用大模型读懂用户的‘弦外之音’”
采集到上下文数据后,需要将其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语义表示——这一步是上下文工程的“核心壁垒”,也是提示工程发挥价值的地方。
2.2.1 核心方法:Prompt引导的上下文建模
传统推荐系统用“标签+向量”表示用户需求,而上下文工程用**“Prompt模板+大模型生成”**的方式,将模糊的上下文转化为“精准的需求描述”。
举个实践中的Prompt模板例子(针对内容推荐场景):
输入:用户当前上下文(时间:周三晚9点;地点:公司;设备:电脑;当前行为:浏览“加班餐推荐”,停留2分钟;历史行为:上周看了3篇“职场效率”文章)
Prompt:“请根据以下用户上下文,生成一句精准的需求描述:用户现在需要{需求},因为{场景原因},适合推荐{内容类型}。”
大模型输出:“用户现在需要‘快速、便宜的公司附近加班餐推荐’,因为‘周三晚9点在公司加班,时间紧张’,适合推荐‘15分钟内送达的外卖攻略或快餐品牌推荐’。”
这个输出就是**“上下文语义表示”**——它比传统的“标签”更精准,因为包含了“场景原因”和“需求细节”。
2.2.2 优化技巧:Few-shot学习提升建模精度
如果大模型对某些场景的理解不够精准(比如“加班餐”vs“日常午餐”),可以用Few-shot学习(给模型看几个例子)优化:
示例1:上下文→“周一中午12点,公司,手机,浏览‘午餐推荐’”;输出→“用户需要‘公司附近好吃的午餐,适合和同事一起吃’”
示例2:上下文→“周五晚8点,家里,电脑,浏览‘周末聚餐’”;输出→“用户需要‘适合周末和朋友聚会的餐厅,有包厢’”
示例3:上下文→“周三晚9点,公司,电脑,浏览‘加班餐推荐’”;输出→“用户需要‘快速、便宜的公司附近加班餐,适合单人吃’”
给模型看3-5个这样的示例,它就能准确区分“不同场景下的相似需求”。
2.3 模块3:上下文匹配层——“让推荐结果‘贴合当下’”
有了精准的上下文语义表示,下一步是将其与内容/商品库进行匹配。这里的关键是**“用上下文引导匹配逻辑”**,而不是传统的“基于历史画像的协同过滤”。
2.3.1 两种匹配方式:向量检索+Prompt排序
- 第一步:向量检索:将用户的上下文语义表示转化为向量(比如用OpenAI的text-embedding-3-small模型),然后在内容库中检索“向量相似度最高”的TOP100内容;
- 第二步:Prompt排序:用大模型对TOP100内容进行“上下文相关性排序”。比如设计这样的Prompt:
“用户当前需求是‘快速、便宜的公司附近加班餐推荐’,请给以下100条内容排序,优先级从高到低:1.《5家15分钟送达的加班餐外卖》;2.《周末家庭聚餐必吃的10家店》;3.《职场新人必看的5个效率工具》……”
通过这两步,推荐结果会从“历史相似”转向“当前相关”。
2.3.2 实践案例:某内容平台的匹配优化
某职场内容平台原来的推荐逻辑是“基于用户历史浏览的标签(比如‘职场效率’)推荐”,结果出现了“用户看加班餐,却推荐效率工具”的问题。
引入上下文匹配后:
- 向量检索阶段:优先检索“加班餐”“外卖”“快速”等关键词的内容;
- Prompt排序阶段:用大模型过滤掉“周末聚餐”“家庭菜谱”等无关内容;
最终,该场景的推荐点击率从8%提升到12%,停留时间增加30%。
2.4 模块4:上下文反馈层——“让系统学会‘动态调整’”
上下文是动态变化的——用户可能看了一篇推荐内容后,需求发生改变(比如从“找加班餐”变成“找奶茶”)。因此,需要用实时反馈调整上下文模型。
2.4.1 反馈的“2个维度”
- 显式反馈:用户的直接操作(比如点击、收藏、分享、投诉);
- 隐式反馈:用户的间接行为(比如停留时长、滚动深度、跳失率)。
2.4.2 反馈处理流程
- 收集反馈:用埋点系统采集用户对推荐结果的交互数据;
- 分析反馈:用大模型判断“反馈是否与上下文相关”(比如用户点击了“加班餐外卖”,说明上下文建模正确;如果用户跳过了,说明建模错误);
- 更新模型:用反馈数据微调上下文建模的Prompt模板(比如如果用户经常跳过“15分钟送达”的内容,就把Prompt中的“快速”调整为“性价比高”)。
三、实践落地:从0到1搭建上下文工程的5个步骤
讲完架构,我们来看具体怎么落地——这是我在多个项目中总结的“可复制流程”。
3.1 步骤1:上下文需求分析——“找出用户的‘真实痛点’”
在动手采集数据前,一定要先做需求分析——否则会陷入“为了采集而采集”的误区。
实践中,我会用以下3种方法:
- 用户访谈:找10-20个目标用户,问“你在什么场景下觉得推荐不准?”“当时你需要什么?”;
- 行为日志分析:看用户的“跳失行为”(比如浏览某内容1秒就关掉),分析背后的上下文原因;
- 竞品调研:看竞品在类似场景下的推荐逻辑(比如美团外卖在“暴雨天”会优先推荐“防水包装”的商家)。
举个例子:某电商平台通过用户访谈发现,用户在“出差”场景下的核心需求是“便携、 lightweight的商品”(比如折叠伞、迷你充电宝),但原来的推荐系统没有采集“出差”这个上下文——这就是需要解决的痛点。
3.2 步骤2:上下文数据采集与治理——“把数据变成‘可用资产’”
采集数据时,要注意**“数据质量”比“数据量”更重要**。以下是我常用的治理方法:
- 去重:过滤重复的上下文数据(比如用户多次点击同一篇内容,只保留最后一次);
- 补全:用大模型补全缺失的上下文(比如用户只说了“我在机场”,模型可以补全“可能需要便携商品或快餐”);
- 脱敏:用匿名化工具处理敏感数据(比如将“张三”变成“用户A”,将“北京市朝阳区XX路”变成“北京市朝阳区”)。
3.3 步骤3:上下文Prompt设计——“让大模型听懂你的‘需求’”
Prompt设计是上下文工程的“灵魂”——好的Prompt能让大模型生成精准的上下文语义表示。
以下是我总结的Prompt设计“三原则”:
- 结构化:用固定格式引导模型输出(比如“需求:{xxx};场景原因:{xxx};适合推荐:{xxx}”);
- 具体化:加入“时间、地点、行为”等细节(比如不说“用户在公司”,要说“用户周三晚9点在公司工位用电脑”);
- 可调整:预留“变量”方便后续优化(比如将“快速”作为变量,根据反馈调整为“性价比高”)。
3.4 步骤4:上下文模型训练——“让模型‘越用越懂’”
训练上下文模型的核心是**“用真实数据微调”**。以下是具体流程:
- 准备数据集:收集“上下文→需求描述→推荐结果→用户反馈”的四元组数据(比如1000条);
- 微调大模型:用Few-shot或Fine-tuning的方式,让模型学习“上下文→需求描述”的映射关系;
- 验证效果:用测试集验证模型的“需求描述准确率”(比如让人工判断模型输出是否符合用户真实需求)。
3.5 步骤5:系统集成与迭代——“从实验室到生产环境”
最后一步是将上下文工程模块接入现有推荐系统,并通过A/B测试验证效果。
实践中,我会做以下3件事:
- 灰度发布:先给10%的用户推送上下文推荐结果,观察点击率、转化率等指标;
- A/B测试:对比“传统推荐”和“上下文推荐”的效果(比如点击率提升10%以上才算有效);
- 快速迭代:根据灰度用户的反馈,每周调整一次Prompt模板或模型参数。
四、案例复盘:某美妆APP的上下文工程实践
讲了这么多理论,我们来看一个真实案例——某美妆APP如何用上下文工程解决“推荐错位”问题。
4.1 背景:原来的推荐系统“不懂场景”
该APP的核心用户是20-35岁女性,原来的推荐逻辑是“基于历史购买记录和浏览标签”(比如“用户买过口红→推荐口红”)。但用户反馈:
- “我早上赶时间,想找‘5分钟快速化妆’的教程,结果推荐的是‘欧美浓妆教程’”;
- “我周末要去海边,想找‘防水防晒’的产品,结果推荐的是‘冬季保湿面霜’”。
4.2 解决方案:上下文工程的“3步优化”
4.2.1 第一步:采集“场景+行为”上下文
- 场景上下文:时间(早上/晚上)、地点(家里/通勤/海边)、活动(上班/约会/旅游);
- 行为上下文:当前浏览的内容主题(比如“快速化妆”)、停留时长(比如≥1分钟)、交互动作(比如点击“收藏”)。
4.2.2 第二步:设计“场景化Prompt”
针对“早上赶时间”的场景,设计Prompt:
输入:用户当前上下文(时间:早上7点;地点:家里;设备:手机;当前行为:浏览“快速化妆”教程,停留1分30秒;历史行为:上周买过气垫BB)
Prompt:“请生成用户的精准需求:用户现在需要{需求},因为{场景原因},适合推荐{内容/商品类型}。”
输出:“用户现在需要‘5分钟快速出门的妆容教程’,因为‘早上7点赶时间上班’,适合推荐‘气垫BB、眉笔等快速上妆产品,以及10分钟内完成的妆容教程’。”
4.2.3 第三步:上下文匹配与反馈
- 匹配:用向量检索找到“快速化妆”“气垫BB”相关的内容/商品,再用Prompt排序过滤掉“浓妆教程”“冬季面霜”;
- 反馈:根据用户点击、收藏数据,调整Prompt中的“需求细节”(比如如果用户经常点击“气垫BB”,就把“快速上妆产品”调整为“气垫BB推荐”)。
4.3 结果:推荐效果“质的提升”
- 点击率:从原来的10%提升到18%;
- 转化率:商品推荐的转化率从5%提升到12%;
- 用户满意度:APPStore评分从4.2分提升到4.7分。
五、最佳实践:上下文工程的“避坑指南”
在多个项目中,我踩过很多坑,总结了以下6条最佳实践,帮你少走弯路:
5.1 坑1:“上下文维度越多越好”——错!
正确做法:只保留“与当前需求强相关”的维度。比如用户在看“加班餐”,“用户的星座”就是无关维度,要删掉。
5.2 坑2:“实时性不重要”——错!
正确做法:用流式计算框架(比如Flink)处理上下文数据,确保“秒级更新”。比如用户刚点击了“加班餐”,推荐系统要在1秒内调整推荐结果。
5.3 坑3:“Prompt模板越复杂越好”——错!
正确做法:Prompt要“简洁且结构化”。比如不要写“用户现在在公司,时间是周三晚9点,用电脑浏览,刚看了3篇加班餐推荐,停留了2分钟……”,要写“时间:周三晚9点;地点:公司;行为:浏览加班餐推荐(停留2分钟)”。
5.4 坑4:“忽略隐私合规”——错!
正确做法:用差分隐私或匿名化处理敏感数据。比如用户的位置信息只保留“商圈级别”,不收集“精确到楼”的信息。
5.5 坑5:“不做反馈迭代”——错!
正确做法:每周用用户反馈调整Prompt模板或模型参数。比如如果用户经常跳过“15分钟送达”的内容,就把Prompt中的“快速”调整为“性价比高”。
5.6 坑6:“用大模型替代所有逻辑”——错!
正确做法:大模型是“辅助工具”,不是“替代者”。比如向量检索还是要用传统的搜索引擎(比如Elasticsearch),大模型负责“语义理解”和“排序”。
六、未来展望:上下文工程的“进化方向”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上下文工程未来会向以下3个方向进化:
6.1 方向1:多模态上下文融合
未来的上下文将不仅包含“文本”,还会包含“图像、语音、视频”等多模态数据。比如:
- 用户上传了一张“海边照片”→系统识别出“旅游场景”,推荐“防水防晒”产品;
- 用户用语音说“我想放松”→系统识别出“情绪状态”,推荐“轻音乐”或“喜剧视频”。
6.2 方向2:跨场景上下文迁移
未来的上下文将能“跨平台、跨场景”迁移。比如:
- 用户在电商APP搜索“露营装备”→社交APP推荐“露营攻略”;
- 用户在外卖APP点了“加班餐”→视频APP推荐“加班解压”视频。
6.3 方向3:自监督上下文学习
未来的上下文模型将能“自我学习”——不需要人工标注数据,就能从用户行为中自动提取上下文。比如:
- 系统观察到“用户每周三晚9点都会浏览加班餐推荐”→自动生成“周三晚9点=加班场景”的上下文规则。
七、结论:上下文工程是推荐系统的“未来”
传统推荐系统的瓶颈在于“无法理解用户的当下需求”,而上下文工程通过捕捉、建模和利用“当前上下文”,让推荐系统从“历史驱动”转向“场景驱动”。
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我想对你说:
- 不要沉迷于“复杂的模型”,要专注于“用户的真实需求”;
- 不要追求“完美的上下文”,要追求“有用的上下文”;
- 不要停止“迭代”——上下文工程是“活的系统”,需要不断根据用户反馈调整。
最后,我想给你一个行动号召:
拿出你当前推荐系统的“错位推荐”案例,找出1个关键的上下文维度(比如“时间”或“地点”),设计一个简单的Prompt模板,用A/B测试验证效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结果!
附加部分
参考文献/延伸阅读
- 《Prompt Engineering for AI》——Daniel Miessler(提示工程经典著作);
- 《Context-Aware Recommender Systems》——Gediminas Adomavicius(上下文推荐系统经典论文);
- 《Large Language Models for Recommender Systems》——arxiv2023(大模型在推荐中的应用)。
致谢
感谢我的同事们在项目中提供的支持,特别是数据工程师小李(负责流式计算)和产品经理小王(负责用户访谈)。
作者简介
我是林深,某大厂提示工程架构师,主导过5个以上智能推荐系统的上下文工程优化项目,专注于用大模型解决“用户理解”问题。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深谈AI”,获取更多提示工程实践干货。
注:本文中的案例数据均为脱敏后的真实项目数据,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