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由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于2025年9月联合印发,旨在通过能源装备创新升级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其核心要点及13项重点任务如下:

一、总体目标

到2030年,实现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显著成效,全面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能源装备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载体,需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

 一、6 大方向与 13 项任务总览

六大方向

对应重点任务(13 项)

关键词

① 勘探开发装备升级

1. 煤炭开采装备 2. 油气勘探开发装备

深地、深水、非常规、老油田

② 能量转换装备提效

3. 化石能源发电装备 4. 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装备 5. 核能装备

燃气轮机、氢混燃机、漂浮式风电、第四代核电

③ 存储装备规模化

6. 储能装备 7. 氢能制储输用装备

百兆瓦级液流电池、高压固态储氢

④ 输送装备技术攻关

8. 输变电材料及装备 9. 化石能源输送装备

柔性低频、深远海送出、天然气掺氢长输

⑤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10. 能源装备智慧调控 11. 终端能源装备智能化应用

自主工控系统、智能运维机器人

⑥ 绿色高端发展

12. 能源装备绿色制造 13. 再制造与回收利用

绿色设计、激光熔覆再制造

二、13 项重点任务要点式解读(与新能源相关的8项做分析)

3. 化石能源发电装备  

   技术指向:自主重型燃气轮机(H 级)、煤电 700 ℃ 高温合金材料、氢/氨混燃低氮燃烧器  

   场景:调峰燃机电站、存量煤电“三改联动”、绿氢耦合发电

4. 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装备  

   技术指向:18 MW 以上海上风机、漂浮式基础、钙钛矿-异质结叠层电池、中深层地热磁悬浮热泵  

   场景:深远海风电场、沙戈荒“风光氢储”一体化、青藏高原地热供暖

6. 储能装备  

   技术指向:100 MW 级全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储能电池、压缩空气储气罐  

   场景:电网侧调峰、用户侧削峰填谷、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配套

7. 氢能制储输用装备  

   技术指向:1000 Nm³/h 碱性电解槽、70 MPa 固态储氢罐、液氢透平膨胀机、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  

   场景:鄂尔多斯绿氢炼化、宁东管道掺氢、港口氢热电联供

8. 输变电材料及装备  

   技术指向:500 kV 以上低频变压器、新能源构网型 SVG

   场景:深远海风电送出、城市大容量走廊、区域异步互联

10. 能源装备智慧调控  

    技术指向:自主可控 DCS/PLC、工业实时数据库、能源大模型预测调度、网络时间敏感(TSN)交换机  

    场景:区域电网源网荷储协同、油气田数字孪生、煤矿智能综采面

11. 终端能源装备智能化  

    技术指向:智能微断、V2G 充电桩、智能热泵、分布式储能一体柜  

    场景:零碳园区、光储直柔建筑、电动汽车反向放电

12. 能源装备绿色制造  

    技术指向:绿色设计标准、低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钢、铸造 3D 打印、水性涂装线  

    场景:装备基地绿色工厂、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

 三、落地机制与政策“组合拳”

为保障 13 项任务落地,《指导意见》同步给出 7 大配套措施,可概括为“三平台 + 两标准 + 两激励”:

1.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专项。  

2. 产业平台:建设能源装备检测试验、中试、认证等公共平台。  

3. 质量平台:推行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  

4. 高标准体系:制定一批“中国领先、国际并行”的能源装备国标/行标,推动与国际标准互认。  

5. 首台(套)应用:完善保险补偿、示范工程双重激励,解决“首台套”不敢用、不愿用难题。  

6. 开放合作:鼓励企业境外设厂、海外并购,共建“一带一路”能源装备产业链。  

7. 政策支持:利用首台(套)保险、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给予差异化金融和税收支持。

四、对产业与投资的几点启示

1. 自主可控是硬要求:文件 20 余次出现“自主可控”,高温合金、工业控制系统、高端轴承/密封件等“卡脖子”环节将获得持续订单。  

2. 规模化与经济性并重:储能、氢能、深远海风电装备强调“百兆瓦级”“千米级”规模化落地,预示下一阶段补贴将更侧重度电/公斤氢成本下降。  

3. 数字化智能化从“选配”变“标配”:能源大模型、TSN 网络、机器人运维写入文件,意味着后续招标将设数字化门槛,相关软硬件厂商迎来增量市场。  

4. 再制造成为新增量:退役光伏组件、风机叶片、输氢管回收首次被提升到国家任务层面,再生资源企业可提前布局拆解-回收-再制造一体化基地。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