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商业策略- 定位先定价,定价赢天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引言:AI产品的价值,不止写得出,更要卖得动

在AI热潮中,不乏“技术领先”的产品,却难以找到用户付费的理由。写得出一封动人的邮件、总结出一份漂亮的报告、生成出一幅迷人的图像,但如果算不清一笔账、定不准一个价,产品就很难成为生意

定价,不只是个“数字游戏”,更是产品与市场之间的心理博弈。而AI产品,作为一种新物种,它的定价逻辑,既不能照搬传统SaaS,也无法直接套用消费品套路。

AI产品的商业策略第一课,不是增长模型,而是定价设计。

一、智能体的定价示例

AI产品,尤其是面向C端的大模型智能体类产品,最核心的成本项来自Token消耗,这直接决定了它能否做“包月”、如何设计“计费量”。

示例:AI写作产品“彩云小梦”‘

下面我带领大家分析一款AI写作产品,看看它背后的定价逻辑是怎么样的。

它的月费是28元,连续包月的话是25元。

image.png

image.png

我们按照连续包月的费用来算下这款产品的利润情况。

  • 用户支付:25元/月,额度为写作10万字;
  • 实际写作不可能一步到位,考虑倒修改、优化,写10万字大概需要生成30万字;
  • Token换算:中文平均1 Token ≈ 1.4字算;
  • 输出token部分成本 ≈ 8元(按高价模型计算);
  • 毛利 = 25 - 8 = 17元,毛利率 ≈ 68%;
  • 如果流量包不够,还提供了“电量包”:30元购买约5万字,50元购买10万字。
  • 留个思考题:电量包看着更贵,其实毛利率反而更低你能想明白吗?
  • 最后重点:连续包月。根据统计数据,一般包月用户退订率在30%以上,因此连续包月的“钩子”至关重要。你看看现在大部分的产品定价策略,是不是都推出了连续包月、季、年。

注意:这里的连续包月非常关键,在文章后面商业链路部分计算ROI时,会看到其神奇之处。

这一套“算得清”的性价比设计,是目前AI产品可持续商业模型的重要基石。

二、六种经典定价策略

不同的产品特性和市场环境,决定了定价方式的不同选择。

AI产品可以借鉴以下几类策略:

image.png

1. 成本加成定价
  • 逻辑:按 Token 成本 + 固定毛利率定价;
  • 优点:计算简单,易管理;
  • 缺点:忽略用户感知价值,难以撬动利润空间;
  • 适合:标准化API、工具型服务。
2. 撇脂定价(Skimming)
  • 逻辑:高价试探早期愿意付费的用户,逐步下调;
  • 优点:回本快,树立高端形象;
  • 缺点:壁垒不强易被模仿,早期用户不满;
  • 案例:MinMax“海螺”包年万元级别被诟病,即是高撇脂尝试。
3. 渗透定价(Penetration)
  • 逻辑:先低价占领用户心智,后期再变现;
  • 优点:容易打开市场,提高用户数;
  • 缺点:前期烧钱,需要强运营和资本支撑;
  • 适合:用户教育型、竞争激烈型AI产品;
  • 案例:如早期GPT API价格策略,美团等平台级产品路径。
4. 溢价定价(Premium)
  • 逻辑:比竞品更贵,强调独特性与尊贵感;
  • 适合:有品牌认知、有稀缺价值的AI服务;
  • 案例:个性定制类AI服务、AIGC高端场景等。
5. 动态定价(Dynamic)
  • 逻辑:根据模型调用负载、时间、用户行为等动态调整价格;
  • 优点:利润最大化;
  • 缺点:复杂、容易引发用户情绪;
  • 案例:按需定价类AI API,或峰谷流量调价模式。
6. 价值基础定价(Value-based)
  • 逻辑:按用户可感知价值定价,愿意付多少就定多少;
  • 适合:非标准产品、体验型AI产品;
  • 案例:AI创作工具、AI健身指导、AI陪伴等。

由于篇幅有点,定价策略的A/B测试与实施方法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六种定价策略的 A/B 测试建议
定价策略 A/B测试核心目标 推荐实验变量 指标观察重点
1. 成本加成定价 验证是否有提价空间 A组:当前加成比例,B组:高5~10%价格 转化率变化、用户流失率、客诉数据
2. 撇脂定价 验证高价用户对“首发产品”的接受程度 A组:高价版本,B组:普通价+延迟上线 高价用户留存率、用户反馈、负面评价比例
3. 渗透定价 验证低价是否显著提高用户基数 A组:标价,B组:限时折扣价/新人价 新用户增长速度、后续付费留存、转介绍数据
4. 溢价定价 验证高价是否反向塑造品牌感知 A组:普通定价,B组:+服务标签/高价版 品牌NPS(净推荐值)、客单价提升、复购率
5. 动态定价 验证用户对浮动价格的接受程度 A组:固定价,B组:峰谷定价/行为定价 用户满意度、投诉率、ARPU波动
6. 价值基础定价 验证不同价值感知下的价格承受能力 A组:低价格 + 平淡包装;B组:高价格 + 强体验包装 支付意愿、单位营收、用户评价词云
实施建议:
  1. 先测试心理价位,再测试促销手法:建议先跑基础定价结构,再叠加优惠、会员体系等促销元素,避免变量过多影响判断。
  2. 测试周期不少于7天,最好覆盖一个完整用户周期(如写作工具的周度使用频率)。
  3. 可结合定性访谈与问卷,补充用户行为背后的真实反馈,验证价格与价值的感知差距。
  4. 每种策略测试后需设定“成功判断门槛”:如ROI提升10%,LTV延长1.5倍,ARPU提升20%,再决定是否大规模推行。
举例:渗透定价下的A/B测试设计(AI写作工具)
  • 实验组A:定价29元/月
  • 实验组B:定价9.9元/月限时优惠

观察周期:14天
核心对比项

  • 转化率提升幅度
  • 包月用户中“连续留存”用户比例
  • LTV是否显著拉升(是否通过低价撬动长期价值)
  • 退订率是否激增(低价用户满意度较差)

最终可以根据实际结果,决定是否调整基准价格或对价格敏感人群建立“低价扶梯”模型

三、不同产品的定价组合策略建议

定价≠成本控制,而是产品战略的一部分。

AI产品定价不仅仅是要控制利润率,更是战略路径选择。

根据上面介绍的定价策略,我们看看

智能体产品适合的定价策略:

智能体产品适合基础定价+策略性路径选择的组合定价方式:

  • 基础定价机制:动态定价(根据调用量或模型消耗);
  • 策略性路径选择:可采用渗透定价做早期增长,逐步引导至溢价或撇脂定价。
C端产品(带AI能力)定价策略:
  • 核心思路:基于用户对AI能力的感知价值来定价;

  • 前期调研:确认用户是“惊喜型”、“无感型”还是“反感型”;

  • 典型模式

    • 市场蓝海期:撇脂/溢价定价;
    • 市场竞争期:渗透定价 + 后续服务收费拉高LTV。

定价,是战略定位的延伸。你给产品标多少价,其实是在告诉用户:我是谁,我值多少。

B端产品:从“替代成本”定价逻辑出发

B端的AI产品(以SaaS交付为主),通常的定价思路是:

  • 定价锚点:对标传统人力成本的10%以内;
  • 渠道结构:需考虑代理/渠道抽成,建议保留60%以上利润空间;
  • 常见模式:按坐席、调用量、服务包年定价。
案例:智能客服服务
  • 容联七陌, 普通版:1200元/年/坐席;企业版:4788元/年/坐席;
  • 对标传统人工客服10万/年的人力成本,有效形成价格锚点。

而to大B/toG场景,由于定制化开发比例高,更多采用溢价定价+故事包装,甚至带有较强的非市场化要素,不在本篇重点讨论。

四、定价策略要回到商业链路

定价的商业链路

价格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影响整个商业链路的每一环:

  • 客单价影响转化率;
  • 转化率影响ROI;
  • ROI决定投放预算与增长上限。
再看彩云小梦
  • 客单价25元,如果转化率5%,流量成本4元/人,最后ROI=0.18;你会发现这个生意没法做!

  • 如果转为连续包月6元,转化率提升到7%,用户存留延长至4个月(前面已经给出过这是行业调查平均水平),ROI则拉升至1.86;这个生意可以做了!

  • 你看同样的产品,只因定价结构改变,商业模型彻底翻转。

定价不是“多少合适”,而是“能否支撑增长结构”。

结语

AI产品的真正挑战,不是能不能跑起来,而是跑起来之后怎么收钱、怎么可持续的收钱。

它不是跟随定价、不是拍脑袋定价,而是:

  • 站在用户价值的角度去感知
  • 站在成本结构的角度去测算
  • 站在增长链路的角度去验证
  • 站在产品定位的角度去表达

AI产品的定价不是终点,而是你商业模式地图上的第一场仗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