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时候,《程序员》杂志第一期曾经出过一篇文章,叫《到美国去赚美元》。这是当时总编李学凌采访了在美国的一位程序员周奕,并撰写的文章。可以说,这篇文章改变了中国中国很多程序员的命运,甚至由此诞生了上市公司。

20多年过去来,今天程序员出海的现状如何?未来的机会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邀请到了三位嘉宾一起来进行交流。

对话嘉宾:

闫辉(主持人):CSDN战略合作总监

林兴陆 FogWorks 联合发起人

13 岁辍学开始自学电脑编程,17 岁加盟瀛海威,先后曾在润迅、恒基伟业任职。2000 年与刘韧共同发起 DoNews,并和蔡文胜组建、收购过多家软件、网络公司,其中参与组建并任 CTO 职务的 265 网站已于 2007 年出售给 Google。

焦霖楠 互联网产品专家

曾经担任当当网移动产品总监、易到用车产品运营副总裁,在传统互联网领域深耕多年,目前积极拥抱 Web3,正在筹备某跨国网络招聘平台,帮助优秀的中国互联网人才开阔海外视野,拓展新的发展机会。

邵元胜(Ranson),坚果资本合伙人

投资关注领域:供应链出海及科技创新出海;多年上市互联网公司技术和产品以及创业经验,10 年及以上科技及消费相关中早期投资经验,累计主导和核心参与的投资项目 30 家以上。

出海的现状是什么?

闫辉:今天我们邀请了三位嘉宾一起探讨程序员出海创富的议题。

今天我们之所以来探讨程序员出海,是跟CSDN最早做的一件事情紧密相关。2000年的时候,《程序员》杂志第一期曾经出过一篇文章,叫《到美国去赚美元》。这是当时总编李学凌采访了在美国的一位程序员周奕,并撰写的文章。可以说,这篇文章改变了中国中国很多程序员的命运,甚至由此诞生了上市公司。


虽然已经过了 20 多年,中国的程序员仍然在做一些出海的业务,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下,现阶段程序员出海大概是一个什么状况,有哪些事情可以做,对大家来讲有什么机会。


坚果资本一直在投出海的项目,请元胜讲一下整个出海的业务状况?有哪些是和程序员相关的?

邵元胜:出海近三年比较热,但我们基金是 2013 年就开始在关注。最早一波是游戏出海,还有一般的外贸出海,也就是所谓的跨境电商这一波。回首过去这十几年,其实很多出海的一些创业品类,我认为绝大部分其实都适合程序员去做。


比如面向海外普通 C 端消费者用户的付费工具软件。这种模式在国内不太成立,但是在海外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市场是成立的。比如视频编辑修复工具、图片编辑修复工具、PC 手机设备管理工具、数据恢复工具等,在深圳这样的公司还有好多家,虽然收入体量小几千万不太大,但是净利率还是挺高的,我看到的至少就有两三家。


还有就是14、15 年,国内出现了几波做工具流量矩阵,然后以流量矩阵去做广告的公司。比如猎豹、APUS,这种也是典型的程序员创业的项目。

还有很多也跟程序员相关,比如游戏、网络文学小说、语音聊天房、视频直播等等,这些领域都出现了很多厉害公司。这些属于虚拟内容出海,可以规避掉对海外本地化的要求,因为全球不管在哪个区域,人性还是相通的。


除了toC,还有很多toB 的。跨境电商类的管理软件,营销类的 SAAS 软件,很多公司的 CEO 都是程序员出身,比如说店小秘等公司都估值都已经几亿美金,甚至一二十亿美金了。他们面向客户很多是跨境的中小卖家,以及海外本地的一些中小卖家。

如果你在国内做中小客户的 SAAS 软件,很多时候不太成立,但在海外是可以成立的。有一种说法是国内的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 1.8 年,但海外很多小客户的生命周期可以高达 7.6年。所以,做海外市场的一些中小客户软件,这个逻辑可以成立。

我现在还关注两类比较新的方向。

一个是面向海外本地的中小B。 我在上海看过一家企业,它服务于欧美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华人小超市,给他们提供一套软硬件的一些产品。他们的团队能力,如果以国内同行的水平来比,水平并很高,但是他们服务的客户付费能力要比国内好很多。


这就是讲,出海面对的客户付费能力比国内强,但产品要求比国内低很多。所以,我认为这块还是有很明显的红利。


另外一个方向是 web3。虽然这块在国内发展比较麻烦,我也在关注学习。只是一知半解,其他的两位嘉宾可以更多分享这块的内容。


这是我整体的对程序员出海可以创业的品类的总结。

闫辉:元胜讲得很好。如果不谈,我们也不了解去做一些海外客户的 SAAS产品和工具,也是一个机会。


接下来我想请霖楠讲一下针对出海的程序员人才的需求。

焦霖楠:好的。刚才元胜是从投资人视角看中国企业怎么样去寻找海外机会。我从海外企业对中国的程序员人才有哪些需求的视角讲一下我看到的现状。


目前招聘中国工程师的海外企业,有几种比较典型。

第一种是大家都比较熟知的欧美大厂。欧美薪资待遇高是全球知名的,比如像美国、Google、Facebook 这些大厂,可能高校毕业生起薪就 10 万美金左右。如果表现好,可能三年后薪资一般都会涨到 20 万美金以上,所以说他们薪资水平非常高。


从人才角度,肯定觉得这个机会非常好。但如果站在企业角度看,企业会觉得成本非常高。所以这些大厂也会考虑全球化。但是语言的关系,印度工程师是最大的来源,中国工程师其次。

之前很多人都非常向往去硅谷学习和工作,前几年还是比较可能。但最近,因为中美的一些冲突,美国内部一些政策因素。所以这些招聘是越来越少。


第二块是一些华人创办的海外互联网企业。如果已经做的很大,那和欧美大厂没有什么区别,也要符合政策因素。还有很多规模不是很大,因为语言的因素,他们会在中国比如西安等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在当地招聘程序员。薪资水平比欧美大厂要低不少。


第三种就是中国有一些出海企业,比如阿里等公司都在加大海外业务的拓展和布局。这种严格意义来说,不是出海,其实是对国内工作对海外业务的一种支持,工作语言包括思路和方式都是中国化的。但如果有了机会外派到国外去,这就是很好的学习出海机会,也不要错过放过。


第四种,是web3带来的外部机会。比如DAO的组织,这些不像正规企业招聘,需要面试审批合同。而是在里面有很多开发任务,程序员完成任务之后,就可以领赏金。如果你加入早期的一些DAO,为社区贡献代码,还可以拿到社区的早期激励。不过这种DAO项目也是参差不齐,需要仔细评估,但确实是一种最快尝试出海或者说积累经验方式。

闫辉:谢谢,您给大家画出了整个程序员跟出海有相关性的轮廓。接下来,我们问问肉身出海的小林到美国之后是什么状态?小林,你是什么时间去美国硅谷的?

林兴陆:大概三年前,我过来的时候还没有疫情,那个时候还比较正常。但也就过了小半年,就有了疫情。然后像按了暂停按钮一样,整个世界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美国依然是远程工作。


来到硅谷,能感受到的比较大的变化是这边相对鼓励创新。所以我们也看到类似确保 web3.0 的革命发生在美国。当然,政府机构也会挑创业公司的毛病,做的不对罚一笔款。但如果你翅膀够硬,还可以去找律师来跟 SEC对抗去打官司,只要赢了,还可以继续做。


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只要法律没有限定,就可以去做,大胆创新。但只要列入管辖范围,就需要接受管制。来了这边之后,我接触的项目跟区块链有关的比较多。后来这个大家定义为web3.0,它涵盖除了区块链加密货币这些基础元素,还包括这两年非常流行像NFT等。


我们现在就围绕web3相关的基础设施。因为web3还很早期,还可以去做基础设施的阶段,虽然也有很多应用在做,但由于基础设施的缺失不足,很多应用还在很早期的阶段。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就像 2000 年左右,大家最初还是做简单的论坛,后来才有门户。这些都是逐渐演进的。

欧美的顶尖大学的毕业生肯定都首选 Google、Facebook、亚马逊之类的巨头。但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看 web3.0 的机会。几个互联网巨头也有一些业务调整,甚至裁员。大家不仅仅看大厂,也会看创业公司,而且web 3.0有很多公司也拿到了很多钱,这里面的机会也蛮多的。

程序员出海需要什么能力?

闫辉:感谢各位嘉宾给大家介绍了出海的轮廓。很多程序员会关注一个问题:如果我要从事做出海,除了语言,还需要哪些能力,应该去补什么短板?

邵元胜:我认为,程序员要去做出海,一定要利用我们的优势优势兵力攻克一个边缘或者比较冷门的方向,这是战略上的选择,很重要。


我们程序员到底有哪些优势?基础软件、尖端核心科技,我们肯定是要仰视欧美。但国内很多偏数字化能力偏应用层面的软硬件,包括制造业比较发达,在很多方面其实可以俯视全球很多地方。还有就是国内内卷能力也是一流的。像007、996,这种对财富的渴望,也是全球其他地方难以望其项背的。

所以,程序员做出海,首先利用我们的优势。然后在海外本地尽量能够建立当地的人脉圈子。比如,能不能找到当地的一些服务商和合作伙伴,如何找到?如何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老外到中国在国内各大城市出差,他如何把国内动态防疫的东西弄清楚。所以,尽量还是要融入当地。


另外,出海中,合规层面会存在一些地雷。商业上你可以呈现狡猾的一面,但还是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焦霖楠:我们现在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肉身在国内,远程为一些海外企业服务的程序员。如果讲肉身在海外,小林老师会和大家分享。

肉身在国内的话,其实就是远程工作。首先就是语言关,这其实绕不过去的。英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硬技能。英语学习大家还比较害怕,但对程序员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因为编程语言本来就是英语。如果远程工作,很多海外企业并不要求你对英语精通,只要能做基本的沟通交流就可以。毕竟现在很多翻译工具也比较发达,你有时候听不明白的翻译一下也非常方便。一般来说,对于市场和运营人才确实是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但对程序员英语水平要求不是那么高。

但是,我建议大家要养成培养语言能力的习惯,比如说多写英文注释,多写英文文档。在Linkedin上放英文简历,在推特上发一些英文文章。这都有助于去养成培养语言能力的习惯。语言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慢慢积累和适应的过程。


应用技能就是技术能力,这是去服务海外企业必须要具备的。因为编程语言是世界通用的,所以这是程序员出海很大的优势。

但特定领域可能需要学新的技术。比如进军Web3,如果你是一个后端工程师,以前是你写数据库。现在是智能合约,跟区块链进行交互,需要学习专门的语言。但这对我们中国非常勤奋的程序员来说,不是难事。我见很多程序员一个多月两个月就把这个语言就学会了。

现在,Web3领域能写智能合约的工程师是非常热门的职位。有一个数据统计,大概全球去年Web3的企业由9000 家左右,但在Github上写智能合约的程序员不到 5000 人,相当于一个企业连一个人都不到,所以个职位是非常紧俏的。谁先学会,谁就在出海技术上获得很大的先机。


第三个是硬技能,也就是项目经验。刚才元胜也说了,中国的互联网人才,在社交、金融、O2O等类型的项目上,有很多行业背景和经验。这是中国程序员的优势,如果由一些出海的项目经验,就更好了。如果现在你在大厂由出海的项目,一定要积极参与。虽然,我们也看到很多出海项目会夭折,但是对个人程序员来说,这是一个最小的积累经验的办法。


另外,我觉得还有两三个软技能。

第一个是心态。前几年咱们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是比较好,90%的程序员可能对出海都一无所知。现在,可能很多人都想踏入这个领域,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不能前怕狼后怕虎,担心年龄大,学习能力不强,或者语言不行,技术能力没有最新的或者适用性不强,这其实是一个心态问题。

就像纳瓦尔宝典中说过的,他当初写文章的时候也很多担心。后来他调整心态,不是为了去做分享、总结或者是给谁看,而是为了自己的学习。如果是学习心态,就会比较放松,比较Open。出海可能第一件事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把它变成是一种学习过程,这种心态更容易帮助我们成功。


第二个是工作习惯。因为服务海外企业,东南亚还好一些,如果是美国,就存在时差问题。早上开会,晚上 9 点要开会,时差的适应性会有一些问题,还有国内假期和美国不太一致,比如中秋节没有假期。你也要去适应。远程还需要由自律,居家办公,没有别人监督,很多时候你会受其他因素干扰。如何去自律的完成工作,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块就是要学习一些新技术。目前来看,大部分远程工作都不太需要你创新。主要是为了节省劳动成本,需要稳定输出,所以很多时候也不是海外企业的核心流程。如果长时间参与这种项目,可能不利于技术能力的提升。

所以一定要保持学习的心态,定期给自己充电,多学一些新技术。在出海上不管是硬技能和软技能,都有很多要去提升的地方。


闫辉:小林你谈一下个人感受?

林兴陆:我觉得除了基础的语言、工具。如果你身处本地,你就会发现文化背景等因素产生的小差异。如果不在本地或者观察足够细,可能会忽略掉那些信息。


比如2000 年的时候,周奕当时做了一个 MP3写回 CD的软件,这是很奇怪的一种需求。当时中国用户几乎是不会用的,大部分人是要把 CD 转成 MP3。这其实跟地域有很大的关系,文化背景的原因,很多人过了这么多年还在用。包括像 eBay、Craglist这种模式,在中国也很难流行。很多过去那种web1.0风格的网站,在今天依然还活得很好。


还有比如Next这样的应用,国内可能就会做成很大的平台,类似闲鱼。因为在中国二手交易的地域属性很不明显,广东给你发货和北京发货,跟上海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因为物流各方面都成本差不多,不会特别离谱。但在美国,你会发现快递费用是很高的,所以需要一个应用可以让用在社区或者一个城市能见面完成交易。国内至少可能大家会感觉比较陌生或者奇怪。我来美国第一次就发现到社区里面逛一圈,发现很多人放了一一箱书在外面,放了一个柜子在外面,这个现象不是短期的,在我印象中二三十年前的美剧、还有北京人在纽约之类就有这种场景。到今天,依然还在发生,因为它是一种文化。

如果你发现到这些细节,就可以去做类似的创新。当然如果说纯粹在国内,接个外包,只要能看到懂文档,能沟通,其实你在国内做和在美国做没有什么差异的。

程序员出海的机会在哪里?

闫辉:大家谈的特别好,我关注到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地域。出海是有地域概念的,现在大家出海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东南亚、比如美国。请问元胜,全球角度看,在什么地域适合做什么事情,有什么机会?能不能举一些对程序员有启发的案例?


邵元胜:从我这么多年做投资的角度看,第一波肯定是从欧美衍生的创业机会。因为欧美的付费能力比较强,市场也比较大。包括游戏、电商,各种各样的付费软件。然后慢慢开始到中东、东南亚。最近还有人关注非洲南美这些市场,但认为这些地方整体市场还没有特别成熟。


我们投跨境电商会多一些,有些品类是欧美独有的,国内不太可能有的,有些公司已经做上市。比如说卖烤火的桌子,大号便携储能,房车游艇零配件,这就是欧美,因为户外场景的需求特别大。东南亚最近一年也出现了卖货比较赚钱的公司。

如果卖货能够赚钱,它会带动为这些卖家提供服务的一些软件需求。给东南亚一些卖家提供 ERP、供应链分销、海外仓物流都会慢慢成熟起来。还有围绕Tiktok周边的一些衍生的工具,这些都是机会点。


中东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虽然国家人口不多,但UP(单客户价值)值可能是其他国家的3~5 倍。比如电商,客单价一般高达 140 美金,其他国家平均四五十美金。所以在中东也出现了不少比较成功的公司,做语音聊天房、游戏、甚至拼音输入法之类的公司。很多 CEO 其实也都是技术出身。

我们还投了一个在南美做金融科技的公司,你很难想象国内的一个团队能够给巴西的一些头部的金融机构提供软件服务。

闫辉:感谢各位嘉宾给我们讲了很多大家知识范围之外的很多东西,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如果大家感兴趣,还可以从网上再找更多的资料。元胜给我们讲了一些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林楠讲一讲就是你怎么看待地域?

焦霖楠: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用工成本越来越高,这是趋势, IT企业的全球化招聘也是大潮流。


对企业用人单位,竞争力之一就是员工的性价比。对一般公司来讲,中国程序员成本其实在世界角度看已经不低了。可能比印度、越南、东南亚都要高一些,跟乌克兰不相上下,比阿根廷还要低一些,当然比欧美工程师更加低。

中国工程师的优点在于勤奋,工作能力也比较强,弱点是沟通能力,尤其是相比印度工程师。

中国互联网行业比较发达,像电商,像社交,像游戏、消费金融这些领域都是全球领先的。所以相比其他各地的这类公司,不管印度还是乌克兰,他们没有这些业务经验,也没有这个行业背景。所以,如果中国工程师能够叠加技术经验加行业经验,对海外企业来说是非常具有性价比的。

如果是美国公司,招国内的程序员,招聘肯定成本更低,就像ZOOM是个典型的案例。实际上它是一家美国公司,但它在大陆有大量工程师,整体降低了工资的成本,优势更明显了。

闫辉:我们讲了很多宏观上的情况,有没有一些具体案例,比如某个程序员出海做项目做的特别好,怎么发展起来的?


邵元胜:我讲一下项目,是我们之前投资的。这个项目最早是互联网的项目,面向新疆市场的输入法软件。它第一步的切入点是比较垂直。国内当时主流输入法是搜狗、百度输入法等。

但这个产品面向新疆市场,也就是维吾尔语。这是一个典型的三级火箭的商业模式。

最底层靠输入法可以累积了几百万的DAU,慢慢上面做软件产品的延伸,包括游戏。后来这个产品延伸到整个中亚,还有中东等伊斯兰地区。这个团队把自己定位成伊斯兰世界的小腾讯。这是我们投资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公司的财务水平也非常好,增速也很快。

它本身之前也没有说有接触多少什么中东,还有些中亚的这些地区的人,但是主要最开始还是靠留学生,这些国家在国内的一些留学生慢慢去建立这些认知,包括他自己产品的一些用户数据,这样的一些反复的去分析,这么慢慢建立自己的认知,整体是这么一个情况,供大家参考。


这个项目的成功还是从一个小点切入,慢慢去切大公司没有注意到的市场,通过比较边缘的产品慢慢累积竞争力。这是典型的出海避开国内巨头的创业案例,可以供大家去参考。

闫辉:霖楠可以分享一个程序员出海的案例。

焦霖楠:我来分享一个案例。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年龄也四十多岁了,在中国属于比较高龄的程序员。之前也是有稳定的职业,但因为家庭原因或者对职业有不同的期待,想摆脱这样的生活,寻找新方向,于是去学智能合约知识。前期他也没有机会练手,就做了一件事情。去年NFT比较火,他就把各个网站 IP藏品价格、升值的排名做了汇总,做一个小网站,只是排名,也没有交易。做完之后就有访问,当时就有一个交易所就找到他去做智能合约开发,他就也毫不犹豫去做了。

做一段时间后,他又觉得项目压力比较大,工作节奏和之前大厂没有什么区别。于是,他又再次跳出来,因为有了经验,就启动了一个小项目,去做智能合约审计。因为现在智能合约跟钱打交道,担心有漏洞,他就起了一个人工作室,帮前期不太成熟的项目做审计。工作量不大,凭借他之前的经验,不管是收入还是模式,都取得了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是我最近看到朋友的案例。

林兴陆:沿着霖楠的思路,我简单介绍一下Web3。

现在NFT很火。但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一个社交应用头像,其实它的设计远远不止这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模式,对我们做软件或者是搞开发的程序员来说,应该看到其中的价值变化。


以前我们做一款共享软件,放广告或者让人注册来获得收益。现在可能会发行一种NFT,和一个License 相似,但不同的地方在于 License 竟然还可以交易。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买了,这个阶段我在用,当我满足这个阶段之后或者我不需要了,我可以转让出去。

很多工具和网站如何让开发者愿意持续做,其实可以发行带有权益的NFT。后面可以持续开发新增的功能,可能首批只发放 3000 枚。随着用户增加,这些可能不够用,于是就产生交易了。交易本身在用户之间流传没什么,但对于发行方来说,竟然可以由版税收入。这就是说,我们做了一套软件,可以源源不断的有钱可以进来。这和之前简单的放广告的模式,由非常大的不同。这种出海带来的模式变换非常多。

产品可以做不同类型的版本,这种商业模式对于对一个程序员或者工作室,一下子可以拿回相当于几十万美金体量的收益,后面如果生态足够好,工具够好,源源不断有人使用,就可以一直都有版税收入。这比又开发新功能,去卖新版本要轻松得多。

闫辉:如果程序员对出海这件事情感兴趣了,也想去去学习,有哪些渠道和资源可以参与呢?一步步如何去做呢?


邵元胜:出海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还是要根据你所希望创业的品类去选择。出海大品类下面有很多个小品类,每个小品类都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比如,做跨境电商和做软件出海的肯定不是一帮人。所以首先还是想清楚自己属于哪个圈子,然后针对性的加入这个圈子。


我比较熟悉的,比如跨境电商肯定可能要到深圳、广东。这些地方有专门的协会、垂直媒体和圈子,每个服务商也都会建立社群,甚至一些物流公司也会有社群。如果做软件,营销渠道可能用到谷歌、Facebook,这些服务商也会有相对应的社群。

我认为所有这些品类其实圈子都很小,很容易找到的,每个圈子都有几个著名的KOL,他们会建立公众号,影响力都很大。基本上关注几个人,差不多你就能了解一半了。


我目前聚焦在出海工作,如果想找到一个地方专门针对中国程序员的海外工作,还没有这样平台,这也是我们项目想要做的一个方向。我们希望把中国的互联网人才跟最新的技术趋势连接起来。


学习方面,中国也没有类似的平台。我倒是希望CSDN能把这些知识做汇总和分析。因为CSDN是程序员的大本营,大家有这样的诉求和需求,目前确实是没有。

如果程序员确实想去提升出海方面的一些技术,比如说 web3。我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一是自学,一是跟别人学。


自学,首先是基础。其实 YouTube 上很多这些视频,有很多介绍基础概念的。把这个基础概念去明白,你可以不认同这些理念,但要去了解。


其次,目前区块链、比特币的都是开源的。你可以去去看代码,这比做商务、做市场要容易很多,代码不会骗人,去读代码就好了。


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看到很多项目的资料,可以去follow,看他们最新的资讯,还可以参与这种项目,做代码开发。在国外生态其实比较成熟,只要你迈出那一步,就会很快就会融入进去。

林兴陆:有两种出海,一种是远程工作,或者做一款软件或者电商卖到海外。这一类是肉身还在中国。


还有一种是肉身到国外。欧美也好,东南亚也好,很久之前,就觉去海外,不管是学习、工作,都是一种不错的状态。毕竟对咱们做计算机软件的这些人来说,硅谷最早提供这种创新。至少你去看一看,学一学。


20 年周奕告诉我们的案例,对我也是有很大冲击。周奕谈到美国做一款软件,一个月左右挣回来一辆宝马,5 万美元,这是很爽的事情。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绿卡或者工作签证。我刚才看到有朋友问如何拿绿卡。其实我也比较早关注移民,也买了很多书。后来我才发现,如果你真的有心去研究一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现在有两三种适合国内程序员的方法,尤其是由工作经验的程序员,达到目标并不是特别难。
比如我自己办的是杰出人才的绿卡,还有研究型人才,或者企业高管的绿卡。


国内的和美国最大的信息差是什么?美国很多拿绿卡或者是工签读完博士后,只能通过三个条件来证明自己,比如发表论文之类,他们几乎就只能证明这三个点。但对于我们国内的创业者或者程序员,其实要去在这三个点之外找优势是非常容易的。没有来的人或者没有研究的这么深的人是不知道的。

程序员出海有哪些注意事项?

闫辉:感谢今天的几位嘉宾,出海确确实范畴非常大。不同国家,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但通过嘉宾的论述,其实给大家开了很多扇窗口。你可以去研究Web3,可以研究肉身出海,研究特定国家和地区的需求。这些可能在我们之前的认知之外,沿着这些窗口深入研究下去,其实就有很多的收获,就会有很多收获。

我相信,这也是今天带给各位程序员最重要的一个价值。

最后,请各位嘉宾谈谈出海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坑?

邵元胜:我认为最大坑还是在合规这个层面。国内的环境跟海外对我们运营手段的容忍程度其实是相差挺大的。国内很多平台对很多运营手法,可能睁一只眼闭只眼,但海外可能容忍度就会差很多,比如刷单,国内见怪不怪,但海外大家觉得这就是破坏商业规则。东南亚,中东,还有很多涉及到本地文化宗教的地方。

第二个层面就是在海外当地的合作伙伴的选择。如果我们在国内创业,链条的节点其实是没有那么长,但海外中间会多很多链条。比如跨境电商多了物流、仓储、支付、店铺等。每一个环节如果你过度依赖,都有可能会产生风险,因为每多一个节点就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


如果你是要长期去做,要接触资本市场,要把当地合作伙伴的网络建立起来。合作伙伴会为你规避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少掉很多坑。

这是我整体的建议。


我认为最大的风险其实就是畏惧出海,我觉得不做的成本可能更大。


很多程序员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会畏惧出海。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克服这一点,这才是最大的成本。国内越内卷,海外就越有机会,这是我一贯的看法。


国内 996、007, 这么多竞争对手,你已经被国内这么残酷的市场已经训练出来了,你的能力也被训练出来了,你在海外应该会很有竞争力,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焦霖楠:我觉得刚才元胜讲的就是拒绝封闭的心态,对出海这件事情非常惧怕,确实是非常大的一个坑,这我非常同意这一点。

从 web3上就可以看出来,其实中国移动互联网在全球都是领先的。但web3,因为各种原因,其实是落后的,最新的一些技术方向,我们很少有机会去参与。


作为一个程序员,如果没有一个 open 的心态去关注这些技术,可能就错失了一个很大的机会。甚至技术能力上会滞后于整个时代。

如果是你有出海的决心和想法,不管是肉身出海,还是远程工作,还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shein 事件,刚下机场就接到了解聘。所以,我想说,大家选择的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行业。既然选择行业,要对这个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包括前期的尝试。

趋势可能是趋势,但要结合个人的自身情况,做出理性的判断。逐步渐进,而不是一下达到某个状态。这其实是不断学习不断累积,不断了解行业的过程。

闫辉:最后,大家每个人用一句话给程序员出海总结一下吧。

邵元胜:非常感谢CSDN的邀请,我认为嘉宾基本上都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都表达出来了,也许不够细,但重点也都讲出来了。闫总这边的提问也都非常好,我认为把整个出海的很多要点也都勾勒出来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回顾这一期访谈,很多细的一些点可以逐渐去深挖,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焦霖楠:我 20 年前我就上 csdn,当时还在大学。论坛上一发帖子,马上就有网友回复这些问题,感觉特别好,学习氛围非常强,能够不断学到新知识。所以今天也非常荣幸被CSDN邀请进行一些分享。如果这些分享能够帮到大家的话,我感到也非常高兴。我推荐一本书叫《无穷的进化》,人类知识无穷无尽,没有尽头。出海在历史中是很小的一个浪花,但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程序员来说,它应该是一个巨浪,我们应该在巨浪上去去领略一下。

林兴陆:我们 20 年前经历过的事情到今天依然在经历,只是说有些场景有点变化。面向世界,往外迈出一步,值得去尝试一下。

Logo

获得宣传、场地、资金和创业导师资源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