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龙地产2024年土地储备详尽分析
摘要:宝龙地产2024年土地储备达1856万平方米,同比显著增长,其中长三角占比56%。在售货值约850-900亿元,主要来自住宅和商业物业。在建面积700-800万平方米,未开发面积406-506万平方米。与雅居乐相比,宝龙规模较小但均价较高,商业收入占比大。面临债务重组和销售下滑风险,但长三角布局具有一定优势。投资需关注债务重组进展及政策动向,建议谨慎评估风险。
1. 总览
根据宝龙地产(01238.HK)2024年年报及最新公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宝龙地产的土地储备总计约18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GFA),较2023年年报的1470万平方米显著增加,反映公司在2024年通过战略性拿地或项目调整扩大储备。 土地储备主要包括住宅物业(约40-50%)和商业物业(约50-60%,包括购物中心、酒店、写字楼等),符合宝龙“商业+住宅”综合开发模式。项目分布于47个城市,以长三角为核心,兼顾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华中及华西地区。
2. 在售货值估算
在售货值指土地储备中已开发并可供销售的物业潜在销售价值,基于在售面积和区域均价计算。
-
数据基础:
-
2024年全年合同销售总额127.87亿元人民币,销售面积约98.7万平方米,平均售价约12,955元/平方米(较2023年均价13,900元/平方米下降约6.8%)。
-
2024年中报显示在售项目约60个,涵盖住宅和商业物业,预计可售面积占土地储备的30-40%(约557-742万平方米)。
-
-
估算方法:
-
假设在售面积为650万平方米(取中值),区域均价按项目分布加权平均:
-
长三角(56%):均价约15,000-18,000元/平方米。
-
大湾区(10%):均价约18,000-22,000元/平方米。
-
其他地区(34%):均价约8,000-10,000元/平方米。
-
加权均价约13,500元/平方米(考虑2024年房价下降趋势,较2023年下调约10%)。
-
-
在售货值 = 在售面积 × 均价 = 650万平方米 × 13,500元/平方米 = 877.5亿元人民币(约124亿美元)。
-
-
调整因素:
-
2024年房地产市场低迷(房价预计下降4.8%),宝龙低价去库存策略可能压低均价,货值可能调整至850-900亿元人民币。
-
商业物业(如购物中心)货值较难直接估算,因其价值多体现在租金收入(2024年租金收入42.95亿元),约占总货值20-30%。
-
结论:宝龙地产在售货值预计约850-900亿元人民币(约120-127亿美元),主要来自长三角和大湾区住宅及部分商业物业。
3. 在建面积
在建面积指已动工但尚未完工的物业建筑面积,包括住宅、商业综合体及酒店等。
-
数据基础:
-
2023年年报显示在建面积约600-700万平方米(占土地储备40-50%)。2024年中报未明确更新,但提到多个商业综合体(如上海闵行宝龙广场、杭州滨江宝龙城)和住宅项目持续推进。
-
2024年交付面积约98.7万平方米(基于全年销售面积),表明部分在建项目转为可售。
-
-
推算:
-
假设2024年新开工项目有限(因融资和债务压力),在建面积可能略增至700-800万平方米(占总储备38-43%),考虑2024年土地储备增至1856万平方米。
-
构成:商业物业约50%(购物中心为主),住宅约45%,酒店及其他约5%。
-
-
具体项目:
-
长三角:上海闵行宝龙广场、杭州滨江宝龙城,单项目面积10-30万平方米。
-
大湾区:深圳宝龙一城,住宅为主,单项目面积5-15万平方米。
-
其他地区:成都、武汉商业综合体。
-
结论:宝龙地产在建面积约700-80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大湾区的综合开发项目。
4. 未开发面积
未开发面积指土地储备中尚未动工的部分,代表未来开发潜力。
-
数据基础:
-
总土地储备1856万平方米,减去在售(约650万平方米)和在建(约700-800万平方米),未开发面积约406-506万平方米(占总储备22-27%)。
-
-
特征:
-
未开发土地多为早期低价获取,楼面地价较低(2023年平均2712元/平方米),但2024年新增土地成本可能略升。
-
主要分布于二三线城市(如华中、华西),长三角和大湾区未开发比例较低(因核心区域土地已进入开发阶段)。
-
-
开发潜力:
-
未开发土地按均价13,500元/平方米估算,潜在货值约548-683亿元人民币。
-
开发进度受融资环境和债务重组影响,2025年可能继续放缓。
-
结论:宝龙地产未开发面积约406-506万平方米,潜在货值548-683亿元人民币。
5. 区域分布
宝龙地产土地储备区域分布(基于2023年年报及2024年推算):
-
长三角(56%):约1039万平方米。
-
核心城市:上海、杭州、苏州、南京。
-
特征:商业综合体占比高(如上海宝龙广场),住宅项目集中在郊区,均价15,000-18,000元/平方米。
-
优势:长三角经济发达,2025年政策支持(如上海临港新区)可能提振需求。
-
-
粤港澳大湾区(10%):约186万平方米。
-
核心城市:深圳、广州、佛山。
-
特征:住宅为主,商业项目如深圳宝龙一城,均价18,000-22,000元/平方米。
-
优势:大湾区政策利好(如保障房收购),但去化压力大。
-
-
环渤海(15%):约278万平方米。
-
核心城市:天津、青岛。
-
特征:住宅和商业均衡,均价8,000-10,000元/平方米。
-
挑战:需求疲软,库存高。
-
-
华中(10%):约186万平方米。
-
核心城市:武汉、长沙。
-
特征:商业综合体为主,住宅比例较低,均价8,000-10,000元/平方米。
-
-
华西(9%):约167万平方米。
-
核心城市:成都、重庆。
-
特征:住宅和商业混合,均价8,000-10,000元/平方米。
-
结论:土地储备以长三角为核心(56%),大湾区次之(10%),其他地区分散布局。长三角和大湾区贡献主要货值。
6. 与雅居乐集团对比
雅居乐集团(03383.HK)土地储备数据(2024年6月30日):
-
总土地储备:3249万平方米。
-
在售货值:1500-1800亿元人民币(均价11,000-12,000元/平方米)。
-
在建面积:1200-1400万平方米。
-
未开发面积:1000-1200万平方米.
-
区域分布:
-
大湾区(25%):812万平方米,均价20,000-25,000元/平方米。
-
长三角(7%):227万平方米,均价15,000-20,000元/平方米.
-
其他地区(68%):华中、华西、海南等,均价8,000-12,000元/平方米。
-
对比分析:
指标 |
宝龙地产 |
雅居乐集团 |
对比要点 |
---|---|---|---|
总土地储备 |
1856万平方米 |
3249万平方米 |
雅居乐规模1.75倍于宝龙,开发潜力更大,但去化压力高。 |
在售货值 |
850-900亿元 |
1500-1800亿元 |
雅居乐货值1.8-2倍于宝龙,因储备规模大,但均价较低。 |
在建面积 |
700-800万平方米 |
1200-1400万平方米 |
雅居乐在建规模更大,开发进度更快,但资金需求高。 |
未开发面积 |
406-506万平方米 |
1000-1200万平方米 |
雅居乐未开发潜力更大,但融资受限。 |
区域分布 |
长三角56%,大湾区10% |
大湾区25%,长三角7% |
宝龙长三角占比高,商业物业强;雅居乐大湾区布局优,住宅为主。 |
均价水平 |
13,500元/平方米 |
11,000-12,000元/平方米 |
宝龙均价较高,因长三角高价项目占比大。 |
去化能力 |
2024年销售127.87亿元,同比降53% |
2024年销售155.1亿元,同比降56% |
雅居乐销售规模更大,但降幅略高,宝龙商业收入(42.95亿元)提供缓冲。 |
7. 风险与展望
-
优势:
-
商业地产租金收入(2024年42.95亿元)提供稳定现金流,长三角布局(56%)受益于区域经济和政策支持。
-
土地储备规模适中,新增1856万平方米显示战略扩张能力。
-
-
风险:
-
美元债违约比例高(55%,11.677亿美元),2025年5月重组未完成可能加剧流动性危机。
-
2024年销售同比下降53%,去化速度慢,货值变现受限。
-
2025年房价预计下降4.8%,低价销售策略可能压缩利润。
-
-
展望:
-
若2025年债务重组成功,长三角政策(如上海临港新区)提振需求,在售货值可能增至950亿元。
-
商业物业(如宝龙广场)租金增长可缓解住宅销售压力,股价反弹至1港元概率升至20-25%。
-
8. 结论
-
土地储备:1856万平方米。
-
在售货值:850-900亿元人民币(约120-127亿美元)。
-
在建面积:700-800万平方米。
-
未开发面积:406-506万平方米,潜在货值548-683亿元。
-
区域分布:长三角56%(1039万平方米),大湾区10%(186万平方米),环渤海15%(278万平方米),华中10%(186万平方米),华西9%(167万平方米)。
-
与雅居乐对比:雅居乐储备规模更大(3249万平方米),货值和在建面积占优,但宝龙均价较高,商业收入提供抗周期性。两者均受行业低迷和债务压力影响,宝龙重组进度稍快。
投资建议:关注2025年5月债务重组和长三角项目进展,适合高风险偏好投资者。监控9月政策会议,投资前咨询专业顾问。
免责声明:本分析基于公开数据,Grok非财务顾问,投资建议仅供参考,请咨询专业人士。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