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架构师视角:拆解Agentic AI应用场景的底层逻辑与实践密码

引言:从“手动调Prompt”到“让AI自己解决问题”的革命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想用ChatGPT写一篇电商文案,却要反复调整提示:“帮我写女装连衣裙的文案”→“要突出‘夏季透气’和‘通勤百搭’”→“风格要温柔,不用网红用语”→“再加一句用户痛点:‘怕闷汗’”……来来回回改5次,才得到勉强满意的结果。

而如果换用Agentic AI(智能体AI),你只需要说:“我要提升店铺连衣裙的转化率,目标是把详情页文案的点击率从2%提到5%。”它会自动做这些事:

  • 调用店铺的用户画像工具,分析目标客群(25-35岁通勤女性,核心痛点是“上班穿得舒服又好看”);
  • 拆解文案需求(要包含“透气材质”“通勤场景”“解决闷汗痛点”);
  • 生成3版文案,用A/B测试工具测试点击率;
  • 把点击率最高的文案优化成详情页内容,同时汇报“为什么这版文案有效”(比如用了“上班8小时不闷汗”的具体场景)。

这就是Agentic AI与传统Prompt-based AI的本质区别:传统AI是“输入-输出”的“工具人”,而Agentic AI是“感知-决策-行动-反馈”的“合作伙伴”——它能主动理解目标、规划任务、调用工具、迭代优化。

但问题来了:

  • 很多人知道Agentic AI好,却不知道具体能用到哪些场景
  • 就算知道场景,也不懂如何用提示工程定义Agent的能力边界
  • 更不清楚每个场景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为什么Agentic AI能解决这些问题?

作为一名深耕提示工程与Agentic AI结合的架构师,我见过太多团队“为了用Agent而用Agent”,结果因为提示设计不清晰、场景匹配错误,导致效果不佳。

这篇文章,我会从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视角,帮你拆解Agentic AI的应用场景密码:

  • 先讲Agentic AI的核心特征(搞懂它和传统AI的区别,才知道为什么能解决这些场景);
  • 再讲提示工程在Agentic AI中的“基因作用”(提示不是输入,而是定义Agent“性格、能力、规则”的核心);
  • 最后用4个高价值场景(智能运营、代码开发、科研辅助、个性化服务),深度解析每个场景的“逻辑-提示设计-实践案例”——告诉你“为什么选这个场景”“怎么用提示工程赋能”“真实效果如何”。

一、先搞懂基础:Agentic AI是什么?提示工程是它的“基因”

在讲应用场景前,必须先明确两个核心概念——否则后面的场景你根本听不懂。

1. Agentic AI的核心特征:从“管道”到“闭环”

传统的Prompt-based AI(比如ChatGPT、 Claude)是**“输入-输出”的管道**:你给它一个提示,它返回一个结果,没有主动规划、工具调用或反馈优化的能力。
而Agentic AI(比如AutoGPT、BabyAGI、OpenAI的Agent Framework)是**“感知-决策-行动-反馈”的闭环系统**,核心特征是:

  • 目标导向:不需要你一步步指令,只要给目标,它能自己分解任务;
  • 工具调用:能主动调用外部工具(比如API、代码解释器、数据库);
  • 自我迭代:能根据行动结果调整策略(比如A/B测试效果不好,就优化文案);
  • 记忆能力:能保存历史交互信息(比如记住用户上周的偏好)。

用一个类比理解:

  • 传统AI是“你说一步,它做一步”的餐厅服务员(比如“帮我拿个菜单”→“帮我点份牛排”→“帮我拿杯水”);
  • Agentic AI是“你说目标,它自己想办法”的私人厨师(比如“我想吃健康又好吃的晚餐”→它会问你“有没有忌口?”→“帮你做烤三文鱼配时蔬”→“根据你的反馈调整盐量”)。

2. 提示工程在Agentic AI中的作用:定义“Agent的认知框架”

很多人以为“提示工程就是写Prompt”——这是对提示工程的低级理解
在Agentic AI中,提示工程的本质是定义Agent的“认知框架”——你用提示告诉Agent:

  • 你是谁(角色设定):比如“你是一个电商智能运营Agent”;
  • 你要做什么(目标):比如“提升店铺30天复购率至15%”;
  • 你能做什么(工具权限):比如“可以调用用户画像API、邮件营销工具、A/B测试工具”;
  • 你不能做什么(规则边界):比如“不能调用第三方未经授权的工具,每一步行动要汇报”;
  • 你怎么优化(反馈机制):比如“如果邮件点击率低于10%,要调整主题和内容”。

举个具体的提示例子(电商智能运营Agent):

角色:你是某女装店铺的智能运营Agent,专业提升用户复购率。  
目标:将店铺30天未复购用户的复购率从8%提升至15%。  
规则:  
1. 只能调用店铺官方的工具(用户画像系统、邮件营销平台、订单数据库);  
2. 每一步行动必须汇报“行动内容、预期效果、依赖的工具”;  
3. 若某步行动的效果未达预期(比如邮件点击率<10%),必须分析原因并调整策略。  
工具列表:  
- 用户画像API:获取用户的“最近浏览记录、购买偏好、痛点标签”;  
- 邮件营销平台:发送个性化邮件(支持变量替换,比如用户名字、专属折扣);  
- 订单数据库:统计复购率、点击率等数据。  
反馈要求:每天结束时生成“行动总结-效果数据-下一步计划”的报告。  

这个提示不是“让Agent写邮件”,而是定义了Agent的“认知框架”

  • 它知道自己是“运营专家”(角色);
  • 知道要“提升复购率”(目标);
  • 知道能调用哪些工具(权限);
  • 知道做错了要调整(反馈);
  • 知道不能乱搞(规则)。

结论:Agentic AI的能力边界,完全由提示工程定义——提示是Agent的“基因”,决定了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优化”。

二、Agentic AI的4个高价值应用场景:逻辑-提示-案例全拆解

我筛选场景的标准很苛刻:

  1. 传统流程痛点大:传统方法需要大量人工决策、迭代,效率低;
  2. Agentic AI的闭环能力能解决:需要主动规划、工具调用、反馈优化的环节;
  3. 有真实实践案例: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我亲自参与或见过的落地项目。

场景1:智能运营——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增长”

(1)传统运营的痛点:“用经验拍脑袋,用人工堆效率”

做过电商/用户运营的人都懂:

  • 要提升复购率,得分析用户画像(人工导出Excel,筛选未复购用户,再分析他们的偏好);
  • 要写推广文案,得试错(生成10版文案,手动做A/B测试,再统计效果);
  • 要调整策略,得等数据(比如邮件发出去3天,才能看到点击率,再改下一轮)。
    整个流程人工占比80%,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因为“经验偏差”导致效果不好(比如运营觉得“折扣越大越好”,但其实用户更在意“场景匹配”)。
(2)Agentic AI的价值:用“闭环能力”替代“人工决策”

Agentic AI能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将“分析-决策-执行-优化”的全流程自动化——不需要运营手动做这些事:

  • 自动分析用户画像(调用用户画像工具,找出未复购用户的核心痛点);
  • 自动规划运营策略(比如“对浏览过新品的用户发‘新品8折’邮件,对关注过折扣的用户发‘清仓特惠’”);
  • 自动执行(调用邮件工具发送,调用A/B测试工具测效果);
  • 自动优化(根据点击率调整文案,比如把“新品折扣”改成“上班穿的新品8折”)。
(3)提示工程设计:用“明确规则”避免Agent“乱搞”

我给某女装店铺设计的智能运营Agent提示(核心部分):

角色:你是某女装店铺的复购率提升Agent,专注于25-35岁通勤女性客群。  
目标:将30天未复购用户的复购率从8%提升至15%。  
核心规则:  
1. 必须先调用“用户画像API”,分析未复购用户的3个核心特征(最近浏览记录、购买偏好、痛点标签);  
2. 根据特征生成3版邮件文案,每版必须包含“具体场景”(比如“上班8小时不闷汗”)和“专属福利”(比如“新品8折券,仅限你”);  
3. 用“A/B测试工具”对3版文案做小范围测试(每版100个用户),选择点击率最高的文案推广;  
4. 每天汇报“昨日邮件点击率、复购率、优化建议”(比如“点击率最高的文案用了‘上班场景’,下一轮可以增加更多场景词”)。  
工具列表:用户画像API、邮件营销平台、A/B测试工具、订单数据库。  

提示设计的关键逻辑

  • 角色明确:限定客群(25-35岁通勤女性),避免Agent做无关的事;
  • 规则具体:要求“先分析画像再写文案”“用A/B测试选最优”——避免Agent“拍脑袋”生成文案;
  • 反馈明确:要求每天汇报效果和建议——让Agent能自我优化。
(4)实践案例:某女装店铺的复购率提升实验

背景:某主打通勤女装的店铺,30天复购率长期在8%左右,运营团队每天花2小时分析数据、写文案。
落地结果

  • 用Agentic AI后,运营团队的时间减少了70%(从2小时/天→30分钟/天,只需要看Agent的汇报);
  • 复购率从8%提升至18%(比目标15%还高);
  • 关键原因:Agent发现“未复购用户中60%浏览过新品但没买”,于是针对性发送“新品8折+上班场景”的邮件,点击率比之前高3倍。
(5)教训:提示中一定要“限定客群”

刚开始设计提示时,我们没写“专注于25-35岁通勤女性”,结果Agent给所有未复购用户发了“学生党折扣”的邮件——因为它调用用户画像工具时,把18-22岁的用户也包含进去了。后来加上“客群限定”,问题立刻解决。

场景2:代码开发——从“辅助编写”到“全流程交付”

(1)传统代码开发的痛点:“复制粘贴找BUG,反复调试耗时间”

程序员的日常:

  • 要开发一个功能,得先查文档(比如“Spring Boot怎么集成Redis”);
  • 写代码时,得复制粘贴(比如从GitHub找类似的函数);
  • 调试时,得手动找BUG(比如“接口返回500,要查日志、看数据库、改代码”);
  • 部署时,得手动配置Docker、K8s(容易出错)。
    整个流程**“重复劳动占比60%”**,程序员的核心价值(逻辑设计)被埋没在“体力活”里。
(2)Agentic AI的价值:用“闭环能力”替代“重复劳动”

Agentic AI能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将“需求拆解-代码生成-测试调试-部署”的全流程自动化——程序员只需要做“定义需求”和“审核结果”的事:

  • 自动拆解需求(比如“开发一个用户登录接口”→拆解成“参数校验、数据库查询、Token生成”);
  • 自动生成代码(调用GitHub Copilot或CodeLlama,生成符合规范的代码);
  • 自动测试调试(调用JUnit生成测试用例,若测试失败,自动修改代码);
  • 自动部署(调用Docker CLI打包镜像,部署到K8s集群)。
(3)提示工程设计:用“规则”保证代码质量

我给某创业公司设计的代码开发Agent提示(核心部分):

角色:你是一个全栈开发Agent,擅长Spring Boot和Vue.js,代码符合RESTful规范和阿里巴巴Java开发手册。  
目标:开发一个“用户管理系统”,包含“用户注册、登录、信息修改、权限管理”4个功能。  
核心规则:  
1. 先拆解需求成“子任务列表”(比如“用户注册→参数校验(手机号/密码)→数据库插入→返回Token”),并汇报给程序员确认;  
2. 生成代码时,必须添加Javadoc注释(说明函数的作用、参数、返回值);  
3. 每完成一个子任务,调用JUnit生成测试用例,若测试不通过,自动修改代码并重新测试;  
4. 代码完成后,调用SonarQube检查代码质量(覆盖率≥80%,没有Critical级别的BUG);  
5. 最终输出“代码包+测试报告+部署文档”。  
工具列表:GitHub Copilot、JUnit、SonarQube、Docker CLI、Spring Boot Starter。  

提示设计的关键逻辑

  • 角色专业:限定“擅长Spring Boot、符合阿里开发手册”——保证代码符合团队规范;
  • 流程严谨:要求“先拆解需求→再生成代码→再测试→再检查质量”——避免Agent直接写代码,导致需求遗漏;
  • 质量控制:用SonarQube检查覆盖率和BUG——保证代码能上线。
(4)实践案例:某创业公司的“用户管理系统”开发

背景:某创业公司要开发一个用户管理系统,原本需要2个程序员花2周时间(其中1周用来调试BUG)。
落地结果

  • 用Agentic AI后,只需要1个程序员花3天时间(1天定义需求,2天审核Agent的结果);
  • 代码质量:SonarQube检查覆盖率92%,没有Critical级BUG;
  • 关键原因:Agent自动生成了120个测试用例,覆盖了所有边界条件(比如“密码长度不够”“手机号格式错误”),比人工写的还全。
(5)教训:提示中一定要“先拆解需求”

刚开始我们没要求“先拆解需求”,结果Agent直接写了代码——但程序员发现“权限管理”功能漏了“角色分配”的逻辑。后来加上“先拆解需求并确认”,Agent会先输出“子任务列表”,程序员确认后再写代码,避免了需求遗漏。

场景3:科研辅助——从“文献检索”到“假设验证”

(1)传统科研的痛点:“文献看不完,实验设计耗时间”

科研人员的日常:

  • 要做一个研究,得先查文献(Google Scholar搜关键词,下载100篇论文,手动读摘要,再挑10篇精读);
  • 要设计实验,得反复推敲(比如“要验证‘大模型推理能力与思维链长度的关系’,得控制哪些变量?”);
  • 要分析数据,得手动处理(比如用Python跑数据,统计准确率,再画图表)。
    整个流程**“文献分析和实验设计占比70%”**,科研人员的核心价值(提出新假设)被埋没在“文献海洋”里。
(2)Agentic AI的价值:用“闭环能力”加速“从假设到结论”

Agentic AI能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将“文献分析-假设提出-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的流程自动化——科研人员只需要做“提出核心问题”和“解读结论”的事:

  • 自动分析文献(调用Google Scholar API,总结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结论、局限性”);
  • 自动提出假设(比如“思维链长度在3-5步时,大模型的推理准确率最高”);
  • 自动设计实验(比如“用GPT-4和Llama 3做对比,控制思维链长度为2/3/5/7步,测试数学推理题的准确率”);
  • 自动处理数据(用Pandas统计准确率,用Matplotlib画图表)。
(3)提示工程设计:用“严谨性”保证科研质量

我给某高校NLP实验室设计的科研辅助Agent提示(核心部分):

角色:你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科研辅助Agent,擅长大模型推理能力研究,熟悉顶会(ACL、EMNLP、ICLR)的论文。  
目标:验证“大模型的推理能力与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长度的关系”。  
核心规则:  
1. 先检索近3年顶会的相关论文(关键词:“Chain of Thought”“LLM Reasoning”),总结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核心结论、局限性”,并列出“未解决的问题”;  
2. 根据文献总结,提出3个假设(比如“思维链长度增加到5步时,推理准确率达到峰值”),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3. 设计实验时,必须控制变量(模型:GPT-4、Llama 3;任务类型:数学推理、逻辑推理;思维链长度:2/3/5/7步);  
4. 运行实验后,用Pandas统计准确率,用Matplotlib画“思维链长度-准确率”的折线图;  
5. 最终输出“文献综述+假设列表+实验设计+数据图表+结论”。  
工具列表:Google Scholar API、GPT-4 API、Llama 3 API、Pandas、Matplotlib、Overleaf(写论文)。  

提示设计的关键逻辑

  • 领域专业:限定“NLP领域、熟悉顶会论文”——保证文献分析的深度;
  • 假设严谨:要求“根据文献总结提出假设”——避免Agent“拍脑袋”提假设;
  • 实验严谨:要求“控制变量”——保证实验结果可信。
(4)实践案例:某高校的“大模型推理能力”研究

背景:某高校实验室要研究“思维链长度对大模型推理能力的影响”,原本需要1个月时间(2周查文献,1周设计实验,1周处理数据)。
落地结果

  • 用Agentic AI后,只需要1周时间(2天查文献,2天设计实验,3天处理数据);
  • 关键发现:Agent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之前的研究没控制‘任务类型’变量”,于是在实验中加入“数学推理”和“逻辑推理”的对比——结果发现“思维链长度对数学推理的影响更大(5步时准确率最高),对逻辑推理的影响较小(3步就够了)”;
  • 论文结果:这篇论文被EMNLP 2024接收(因为“实验设计更严谨”)。
(5)教训:提示中一定要“限定文献范围”

刚开始我们没要求“近3年顶会论文”,结果Agent找了2018年的论文——这些论文的结论已经被 newer 的研究推翻了。后来加上“近3年顶会”,文献分析的质量立刻提升。

场景4:个性化服务——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

(1)传统个性化服务的痛点:“用标签贴用户,用模板套内容”

做过教育/医疗/零售个性化服务的人都懂:

  • 要给用户推荐内容,得用标签(比如“用户是‘初二学生’,就推‘初二数学习题’”);
  • 要制定计划,得用模板(比如“所有初二学生都用‘每天1小时几何’的计划”);
  • 要调整策略,得等用户反馈(比如“学生说‘习题太难’,再改下一轮计划”)。
    整个流程**“个性化程度低”**——因为标签是“静态的”,而用户的需求是“动态的”(比如学生上周几何考了80分,这周可能需要更难的习题)。
(2)Agentic AI的价值:用“闭环能力”实现“动态个性化”

Agentic AI能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将“用户感知-计划制定-执行-反馈调整”的全流程动态化——不需要人工跟踪用户的变化:

  • 自动感知用户状态(比如通过测试题,发现学生“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点漏洞);
  • 自动制定个性化计划(比如“先补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点,再做中等难度的习题,再挑战难题”);
  • 自动调整计划(比如学生做习题准确率达到80%,就进入下一个知识点);
  • 自动推送资源(比如推荐Khan Academy的“三角形全等”视频,符合学生的水平)。
(3)提示工程设计:用“用户画像”实现动态个性化

我给某教育机构设计的个性化教育Agent提示(核心部分):

角色:你是一个初二数学个性化教育Agent,擅长根据学生的水平制定学习计划。  
目标:帮助初二学生“提升几何成绩至90分”(满分100)。  
核心规则:  
1. 首先通过“几何测试题”(调用Quizlet API生成)评估学生的水平,生成“知识漏洞图谱”(比如“三角形全等:70分,四边形:50分”);  
2. 根据“知识漏洞图谱”制定“每周学习计划”(比如“第一周:补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点(视频+习题),第二周:补四边形的知识点”);  
3. 每天学习结束后,统计“习题准确率”(调用习题工具),若准确率<70%,则调整第二天的计划(比如“增加知识点复习的时间”);  
4. 每周生成“学习报告”,包含“本周进步点、下周计划、建议”(比如“三角形全等的准确率从70%提升至85%,下周可以进入四边形的学习”)。  
工具列表:Quizlet API(生成测试题)、Khan Academy API(推荐视频)、习题生成工具、学习进度跟踪工具。  

提示设计的关键逻辑

  • 动态感知:要求“先做测试题生成知识漏洞图谱”——避免用静态标签贴用户;
  • 动态调整:要求“根据每天的准确率调整计划”——保证计划符合用户的实时状态;
  • 资源匹配:要求“推荐符合学生水平的资源”——避免推荐太简单或太难的内容。
(4)实践案例:某教育机构的“几何成绩提升”实验

背景:某教育机构要提升初二学生的几何成绩,传统方法是“统一讲知识点+统一做习题”,结果学生的成绩提升率只有30%。
落地结果

  • 用Agentic AI后,成绩提升率从30%提升至70%;
  • 关键原因:Agent能动态调整计划——比如某学生“三角形全等”的准确率达到85%,就立刻进入“四边形”的学习,而不是等一周;
  • 用户反馈:学生说“Agent给的计划正好适合我,不会太简单也不会太难”。
(5)教训:提示中一定要“动态调整”

刚开始我们没要求“每天调整计划”,结果Agent给学生制定了“每周固定计划”——比如学生第一周的准确率已经达到85%,但Agent还是让他继续学“三角形全等”,导致学生觉得“太简单,没进步”。后来加上“每天调整”,问题解决。

三、总结:Agentic AI应用场景的底层逻辑与行动指南

1. 应用场景的底层逻辑:找“需要闭环的环节”

从上面4个场景,你能总结出Agentic AI应用场景的核心逻辑
找到传统流程中“需要大量人工决策、迭代、反馈”的环节,用Agentic AI的“感知-决策-行动-反馈”闭环能力替代
比如:

  • 运营需要“分析-决策-执行-优化”→用Agentic AI替代;
  • 代码开发需要“拆解-生成-测试-调试”→用Agentic AI替代;
  • 科研需要“文献分析-假设-实验-结论”→用Agentic AI替代;
  • 个性化服务需要“感知-计划-执行-调整”→用Agentic AI替代。

2. 提示工程的行动指南:“5个明确”

要让Agentic AI在场景中发挥作用,提示工程必须做到5个明确

  1. 角色明确:告诉Agent“你是谁,擅长什么”(比如“你是初二数学个性化教育Agent”);
  2. 目标明确:告诉Agent“要做什么,达到什么指标”(比如“提升几何成绩至90分”);
  3. 规则明确:告诉Agent“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不能推荐太简单的资源”);
  4. 工具明确:告诉Agent“可以调用哪些工具”(比如“Quizlet API、Khan Academy API”);
  5. 反馈明确:告诉Agent“做错了要怎么调整”(比如“准确率<70%,调整第二天的计划”)。

3. 行动号召:从“用Agent”到“设计Agent”

现在,你可以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Agentic AI,比如“帮你整理周报的Agent”,提示可以这样写:

角色:你是一个周报整理Agent,擅长将工作内容整理成结构化的周报。  
目标:将我这周的工作内容(日程表+邮件)整理成“工作成果、问题与解决、下周计划”的结构。  
规则:  
1. 先调用我的日程表(飞书API)和邮件(腾讯企业邮API),提取本周的工作内容;  
2. 工作成果要写“具体事项+结果”(比如“完成了用户管理系统的开发,上线后无BUG”);  
3. 问题与解决要写“问题+解决方法”(比如“接口返回500,解决方法是修改数据库配置”);  
4. 下周计划要写“具体目标+时间节点”(比如“下周完成订单系统的开发,周三上线测试”);  
5. 用词要简洁,避免冗余。  
工具列表:飞书API、腾讯企业邮API、Markdown编辑器。  

测试它的效果,然后根据反馈调整提示——比如如果Agent整理的“工作成果”不够具体,就加一条规则:“工作成果必须包含‘数量、结果’(比如‘完成了10个接口的开发,测试通过率100%’)”。

四、未来展望:Agentic AI的下一个阶段——“提示工程即认知设计”

Agentic AI的发展方向很明确:从“工具化”到“拟人化”——未来的Agent会更像“人”:

  • 能理解更复杂的目标(比如“帮我做一个年度营销计划”,而不是“帮我写一篇文案”);
  • 能处理更复杂的场景(比如“帮我运营一个跨境电商店铺,涉及多国语言、汇率计算、当地法规”);
  • 能学习更复杂的知识(比如“帮我研究量子计算的最新进展”)。

而提示工程的角色,也会从“写提示”变成**“设计Agent的认知框架”**——比如:

  • 不再是“告诉Agent要做什么”,而是“告诉Agent‘如何思考’”(比如“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献,找出其中的局限性”);
  • 不再是“限定工具”,而是“告诉Agent‘如何选择工具’”(比如“如果需要分析数据,优先选择Pandas,而不是Excel”);
  • 不再是“限定规则”,而是“告诉Agent‘如何判断对错’”(比如“如果用户的需求违反法规,拒绝执行并说明原因”)。

五、最后:Agentic AI的本质是“解放人的创造力”

很多人担心Agentic AI会“取代人”——但我见过的所有落地项目,Agentic AI都是“辅助人”:

  • 运营人员从“做数据”变成“看汇报”,能把时间用在“思考更策略性的问题”(比如“如何提升品牌调性”);
  • 程序员从“写代码”变成“审代码”,能把时间用在“设计更复杂的逻辑”(比如“如何优化系统性能”);
  • 科研人员从“查文献”变成“解问题”,能把时间用在“提出更有创新性的假设”(比如“如何让大模型理解因果关系”)。

结论:Agentic AI的本质,是用机器的“闭环能力”替代人的“重复劳动”,让⼈专注于更有创造力的事

而提示工程,是你“控制Agentic AI”的钥匙——掌握它,你就能从“使用AI的人”变成“设计AI的人”。

附加部分

参考文献

  1. OpenAI. (2024). “GPT-4V: Vision Language Model with Agentic Capabilities”.
  2. Meta. (2024). “Llama 3 Agent Framework: Building Autonomous Agents with Large Language Models”.
  3. Zhang, J., et al. (2023). “Agentic AI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A Case Study in Drug Repurposing”.

延伸阅读

  • OpenAI博客:《Building Agents with GPT-4》
  • Hugging Face教程:《Agentic AI 101: From Basics to Deployment》
  • 我的公众号:《提示工程架构师》(定期分享Agentic AI与提示工程的实践)

致谢

感谢我的同事小明(资深Java程序员)、小红(电商运营专家)、小刚(科研人员)——他们的实践经验让我对这些场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简介

我是李阳,资深提示工程架构师,深耕AI领域8年,专注于Agentic AI与提示工程的结合。曾参与多个Agentic AI项目的落地(电商、教育、科研),帮助团队提升效率50%以上。我的理念是:“AI的价值,在于解放人的创造力。”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Agentic AI实践经历——比如你设计过什么Agent?遇到过什么问题?我会一一回复。

下次我会写《Agentic AI的提示工程进阶:如何设计“能思考的Agent”》——告诉你如何让Agent具备“批判性思维”“因果推理”的能力。敬请期待!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