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如火如荼,我国已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2025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标志着“人工智能+”行动正式从政策倡导迈入规模化、商业化落地阶段。

金融行业正在经历从“工具赋能”向“智能重构”的战略转型,AI不再仅仅是提升效率的辅助工具,而是有望成为重构业务模式和生产关系的核心驱动力。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金融行业生成式AI投资规模为36.26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8年投资规模为238.04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60.1%。

金融行业大模型的业务场景落地已成为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里程碑。2023—2024年试点期,大模型多聚焦于单点场景技术验证,尚未形成规模化业务价值突破;伴随技术迭代与场景深化,当前大模型通过整合全域金融数据、深度挖掘细分场景需求,已完成从技术验证向深度金融属性业务渗透的质变,正式开启深度赋能金融核心领域的新阶段。其中,智能体基于“感知-推理-决策-组织/行动-进化”的闭环,以及在自主解析任务、自然交互、跨工具协同、动态优化闭环等方面的卓越能力,正在客户服务、业务流程优化与协同、业务运营、智能决策等多个关键领域发挥核心作用,为企业智能重构带来更大的价值。

在此背景下,国际数据公司(IDC)于近日发布了《IDC PeerScape:中国金融行业智能体最佳实践案例分析之银行篇》(Doc# CHC52907425,2025年9月)。报告瞄准当前商业银行在智能体应用实践方面所面临的挑战、难点,及其在软件工程、网络运维、辅助决策、金融风控、信贷业务(尽调报告撰写/贷后运营)等场景的具体实践方法和实践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以期以较前沿的实践梳理和洞察,为行业提供参考。

IDC调研发现,64%的中国企业已在测试或计划部署AI智能体,优先应用到运营(59%)、研发(50.5%)和财务(38%)流程中。同时,在采购AI智能体时,企业更倾向将其作为“助力业务结果”的引擎,而非仅仅是工具功能的扩展。尤其是在金融行业,多智能体协同正成为重要趋势,通过如MCP、A2A协议,智能体可灵活调用本地工具或远程服务,构建智能驱动的自主式工作流,覆盖任务识别、协作执行与动态优化全过程。其在智能研发和内部运营效率等场景应用效果较为明显,与业务场景相关的应用场景也已进入了实验运营阶段。•

  1. 某国有银行基于Multi-Agent方案框架,通过融合运维领域RAG、结构化COT记忆、网络数字孪生(DTN)、以及大小模型协同推理与快速响应,减少25%以上重复运维工时,降低常规运维工具维护成本超500万元人民币。•

  2.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多智能体协作引擎和“主智能体-子智能体”分层架构,主智能体协调“贸易数据核验”“信用评估”“风险预警”等8个子智能体,通过工作流引擎实现毫秒级嵌套调用,欺诈识别准确率从85%提升至99.2%,年挽回损失超2亿元人民币。•

  3. 某股份制银行以“慧码”旅程方法论为指导,通过大模型技术重构软件工程全流程,开展了基于智能体的多模型协同作业模式,并结合了专业化小模型及工具等协同作业,研发场景涵盖了零售、对公、信用卡、综合运营等领域全部自主研发岗位,采纳率为41.24%,助力代码产能约10%。•

  4. 某区域性银行基于专属大模型搭建贷后运营Agent,并以通过一拖四的Agent设计架构和企业级智能体构建平台,实现贷后催收运营能力的快速复制与复用,并使得流入 7 天以上逾期阶段的户数显著减少,人力投入减少10余人,成本得到大幅降低。•

  5. 某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构建信贷尽调报告智能写作智能体,实现“数据自动采集 - 内容智能生成 - 风险精准提示 - 报告标准化输出”全流程自动化,在保证报告质量的前提下,将撰写周期缩短50%以上,同时建立了统一的尽调报告标准体系,以此提升审批效率与风险识别能力。

此外,在保险及资管行业,智能体的应用实践也主要集中在提升内部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等方面,而在与业务相关的应用场景往往需要通过大小模型协同以及多智能体协同等方式,提升业务运营和业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具体可参考IDC即将发布的《IDC PeerScape:中国金融行业智能体最佳实践案例分析之保险与资管篇》)

IDC中国金融行业研究经理思二勋表示,智能体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从简单的工具变成了能感知、决策、行动、以及记忆的“业务伙伴”,银行业在智能体方向的实践探索正在从“概念验证”步入“垂直场景创新应用”的阶段,并已形成了可度量的业务闭环。这些探索不仅提升了效率和体验,更在深刻地重塑金融服务的形态和业态。未来随着AI Agent能力深化和其在业务场景中的价值凸显,正驱动其业务模式从“订阅制(SaaS)”向“结果服务制(RaaS)”转型。

Logo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