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原理--【E-R模型】
数据库系统原理--【E-R模型】
一、什么是E-R模型?
ER模型,全称为实体联系模型实体关系模型或实体联系模式图(ERD)(英语:Entity-relationship model)由美籍华裔计算机科学家陈品山发明,是概念数据模型的高层描述所使用的数据模型或模式图。
二、E-R模型的模型结构
E-R模型的构成成分是实体集、属性和联系集。
其表示方法如下:
(1) 实体集用矩形框表示,矩形框内写上实体名。
(2) 实体的属性用椭圆框表示,框内写上属性名,并用无向边与其实体集相连。
(3) 实体间的联系用菱形框表示,联系以适当的含义命名,名字写在菱形框中,用无向连线将参加联系的实体矩形框分别与菱形框相连,并在连线上标明联系的类型,即1—1、1—N或M—N。
因此,E-R模型也称为E-R图。
E-R模型的原则:
从数据需求分析中分析出系统的实体属性图,需要遵循三范式原则,对实体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整合,得出系统E-R图。
说明:菱形表示实体之间的关系,用矩形表示实体,用无向直线把菱形与有关实体连接,在直线上标明联系的类型。用椭圆表示实体的属性,并用无向直线把实体与属性联系起来。
三、弱实体和复合实体
ER的实体还会细分为弱实体和复合实体:
弱实体:一个实体必须依赖于另一个实体存在,那么前者是弱实体,后者是强实体,弱实体必须依赖强实体存在,例如学生实体和成绩单实体,成绩单依赖于学生实体而存在,因此学生是强实体,而成绩单是弱实体。
弱实体和强实体的联系必然只有1:N或者1:1,这是由于弱实体完全依赖于强实体,强实体不存在,那么弱实体就不存在,所以弱实体是完全参与联系的,因此弱实体与联系之间的联系也是用的双线菱形。
复合实体:复合实体也称联合实体或桥接实体,常常用于实现两个或多个实体间的M:N联系,它由每个关联实体的主玛组成,用长方体内加一个菱形来表示。
四、练习示例
假设每个学生选修若干门课程
每个学生每选一门课只有一个成绩,
每个教师只担任一门课的教学,
一门课由若干教师任教。
“学生”有属性:学号、姓名、地址、年龄、性别。“教师”有属性:职工号、教师姓名、职称,“课程”有属性:课程号、课程名。
参考博文:
欢迎订阅关注公众号(JAVA和人工智能)
获取更多免费书籍、资源、视频资料
文章超级链接:
4,IntelliJ IDEA(最新)安装-破解详解--亲测可用
8,Spark-集群安装、部署、启动、测试(1.6.3)稳定版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