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 五层参考模型

五层体系的协议结构是综合了 OSI 和 TCP/IP 优点的一种协议,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应用层对应 OSI 的上三层,下四层和 OSI 相同。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只是为介绍网络原理而设计的,实际应用还是 TCP/IP 四层体系结构。

OSI 模型和 TCP/IP 模型异同比较

相同点

① OSI 参考模型与 TCP/IP 参考模型都采用了层次结构。

② 都能够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通信服务机制。

不同点

① OSI 采用的七层模型; TCP/IP 是四层结构。

② TCP/IP 参考模型没有对网络接口层进行细分,只是一些概念性的描述; OSI 参考模型对服务和协议做了明确的区分。

③ OSI 先有模型,后有协议规范,适合于描述各种网络;TCP/IP 是先有协议集然后建立模型,不适用于非 TCP/IP 网络。

④ TCP/IP 一开始就提出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服务,而 OSI 一开始只强调面向连接服务,直到很晚才开始制定无连接的服务标准。

⑤ OSI 参考模型虽然被看好,但将网络划分为七层,实现起来较困难;相反,TCP/IP 参考模型虽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作为一种简化的分层结构还是比较成功的。

OSI 和 TCP/IP 协议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什么 TCP/IP 去除了表示层和会话层

OSI 参考模型在提出时,他们的理想是非常好的,但实际上,由于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都是在应用程序内部实现的,最终产出的是一个应用数据包,而应用程序之间是几乎无法实现代码的抽象共享的,这也就造成 OSI 设想中的应用程序维度的分层是无法实现的,例如,我们几乎不会认为数据的压缩、加密算法算是一种协议,而会话的概念则更为抽象,难以用协议来进行描述,所以在后来的 TCP/IP 协议框架的设计中,便将表示层和会话层与应用层整合在一起,让整个过程更为清晰明了。
总结: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都是在应用程序内部实现的,应用程序之间无法实现代码的抽象共享,因此应用程序维度无法实现分层。

数据如何在各层之间传输【数据的封装过程】

在发送主机端,一个应用层报文被传送到运输层。在最简单的情况下,运输层收取到报文并附上附加信息,该首部将被接收端的运输层使用。应用层报文和运输层首部信息一道构成了运输层报文段。附加的信息可能包括:允许接收端运输层向上向适当的应用程序交付报文的信息以及差错检测位信息。该信息让接收端能够判断报文中的比特是否在途中已被改变。运输层则向网络层传递该报文段,网络层增加了如源和目的端系统地址等网络层首部信息,生成了网络层数据报。该数据报接下来被传递给链路层,在数据链路层数据包添加发送端 MAC 地址和接收端 MAC 地址后被封装成数据帧,在物理层数据帧被封装成比特流,之后通过传输介质传送到对端。
总结:应用层报文——>传输层报文段(加首部-差错检测信息)——>IP数据报(加源地址和目的地址)——>MAC帧(加发送端MAC地址和接收端MAC地址)——>比特流。

作者:力扣 (LeetCode)
链接:https://leetcode-cn.com/leetbook/read/networks-interview-highlights/egwtu1/
来源:力扣(LeetCode)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力扣 (LeetCode)
链接:https://leetcode-cn.com/leetbook/read/networks-interview-highlights/egvq8m/
来源:力扣(LeetCode)

Logo

旨在为数千万中国开发者提供一个无缝且高效的云端环境,以支持学习、使用和贡献开源项目。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