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ocker上调用宿主机硬件_技术干货分享:Docker 核心技术与基本原理
相信在现在的工程开发中,大多数开发者或多或少都听过一个概念:容器。即使在前端开发的领域中,容器技术在前端 CI/CD,Node 服务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ocker 提供了对应用进行打包、运行和部署的强大能力,并且随着 K8s 等容器资源调度技术的发展,如今已经基本深入软件工程开发。今天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容器这个外壳下,包含的一些原理以及运用的 Linux 内核技术。一、容器 VS 虚拟
相信在现在的工程开发中,大多数开发者或多或少都听过一个概念:容器。
即使在前端开发的领域中,容器技术在前端 CI/CD,Node 服务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Docker 提供了对应用进行打包、运行和部署的强大能力,并且随着 K8s 等容器资源调度技术的发展,如今已经基本深入软件工程开发。
今天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容器这个外壳下,包含的一些原理以及运用的 Linux 内核技术。
一、容器 VS 虚拟机
容器和虚拟机是非常相似的技术概念,因为他们都提供了隔离应用和依赖环境的能力,都可以看作是提供了一个沙箱环境,使得应用都可以部署在任意宿主机。
但是不同的是,虚拟机依赖硬件设备来提供资源隔离,需要更大的资源开销。
1、虚拟机
虚拟机理论上是一个真实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封装,它运行在物理设备之上,通过 Hypervisor 进行建立和运行虚拟机体系。常见的虚拟基本架构如下
在 Host OS 的基础上,通过 Hypervisor 来进行虚拟机资源控制,并拥有自己的 Guest OS,虽然隔离得更彻底,但是显然资源的开销会更大。
2、容器
不同于虚拟机提供在物理硬件级别的操作系统隔离,容器技术提供的是操作系统级别的进程隔离,Docker 本身只是操作系统的一个进程,只是在容器技术下,进程之间网络、空间等等是隔离的,互不知道彼此。
容器与虚拟机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多个容器之间是共享了宿主机的操作系统内核。,在 Host OS 上,通过 Docker Engine 共享 Host OS 的内核。
二、Docker 的资源隔离:NameSpace
1、Linux NameSpace
多个 Docker 容器之间需要保持相互隔离,来模拟 “独立环境”,而 Docker 正式利用了 Linux NameSpace 来实现这一能力,Linux Namespace 是 Linux 提供的一种机制,可以实现不同资源的隔离。
Linux 提供的主要的 NameSpace
- Mount NameSpace- 用于隔离文件系统的挂载点
- UTS NameSpace- 用于隔离 HostName 和 DomianName
- IPC NameSpace- 用于隔离进程间通信
- PID NameSpace- 用于隔离进程 ID
- Network NameSpace- 用于隔离网络
- User NameSpace- 用于隔离用户和用户组 UID/GID
2、Linux NameSpace API
在已经有了 Linux NameSpace 概念下,怎么来利用这些 NameSpace 呢?其实我们知道,Docker 容器本身就是一个进程,那么对容器的 NameSpace 操作,显然也就是对进程的 API 操作。Linux 主要提供了以下对 NameSpace 的操作接口
Linux NameSpace API
- clone - 创建一个新进程
- setns - 允许进程重新加入一个已经存在的 NameSpace
- unshare - 将调用进程移动到新的 NameSpace
clone
int clone(int (*fn)(void *), void *child_stack, int flags, void *arg, ... /* pid_t *ptid, void *newtls, pid_t *ctid */ );
当我们调用 clone() 接口新建进程时,会传入 CLONE_* flag 用于指定 NameSpace
flags 用于创建已经介绍的几种 Linux NameSpace
CLONE_NEWNSCLONE_NEWUTSCLONE_NEWIPCCLONE_NEWPIDCLONE_NEWNETCLONE_NEWUSER
setns
setns 调用主要是重新加入 Namespace, fd 是句柄, nstype 参数用于指定调用的命名空间类型,同 flags
int setns(int fd, int nstype);
unshare
int unshare(int flags);
将调用进程移动到新的 NameSpace
正是这三个 NameSpace 操作的 API,使得 Docker 可以在进程级别实现 “独立环境” 的能力。
三、Docker 的资源限制:cgroups
1、cgroups
其实在调用了 Linux NameSpace 的情况下,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那就是资源的限制 。
虽然实现了资源的隔离,但是 Docker 的本质还是一个进程,在多个 Docker 进程的情况下,如果其中一个进程就占满了所有的 CPU 与内存,其他进程处于忙等而导致服务无响应,这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除了 NameSpace 隔离,还需要通过另外一种技术来限制进程资源使用大小情况:cgroups(control groups)。
2、subsystem
Linux 有以下的 cgroups subsystem,用于资源控制
- memory - 内存限制
- hugetlb - huge pages 使用量
- cpu - CPU 使用率
- cpuacct - CPU 使用率
- cpuset - 绑定 cgroups 到指定 CPUs 和 NUMA 节点
-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 block 设备的 IO 速度
- net_cls - 网络接口设置优先级
- devices - mknode 访问设备权限
- freezer - suspend 和 restore cgroups 进程
- perf_event - 性能监控
- pids - 限制子树 cgroups 总进程数
3、cgroups 控制资源
cgroups 用来将进程统一分组,并用于控制进程的内存、CPU 以及网络等资源使用。cgroups 会将系统进程组成成独立的树,树的节点是进程组,每棵树与一个或者多个 subsystem 关联。subsystem 的作用就是对组进行操作。
四、Docker 存储驱动:Union File Systems
1、AUFS
其实在有了 NameSpace 和 cgroups 的情况下,对于 Docker 项目的初始化可以简单抽象为:
- 启动 Namespace 配置
- 设置 cgroups 参数,对资源进行限制
- 切换进程的根目录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 是否每次打包、升级镜像都要重新走一遍整个初始化流程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Docker 中最典型的存储驱动就是 AUFS(Advanced Multi-layered unification filesytem),可以将 AUFS 想象为一个可以 “栈式叠加” 的文件系统,AUFS 允许在一个基础的文件系统的上,“增量式” 的增加文件。
AUFS 支持将不同目录挂载到同一个目录下,这种挂载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通常,AUFS 最上层是可读写层,而最底层是只读层,每一层都是一个普通的文件系统。
Docker 的镜像分层,正式通过 AUFS 通过分层结构、挂载等方式实现。在用户制作镜像的每一步,Docker 都会生成一个层,也就是增量 rootfs。
rootfs (root file system) ,根文件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 Linux 系统中基本的文件目录组织结构,包含的就是典型 Linux 系统中的 /dev, /proc, /bin, /etc 等标准目录和文件。
同时,除了只读层,可读写层,Docker 在 AUFS 中有一个单独生成的内部层, init 层 ,用于存放 /etc/hosts 、 /etc/resolv.conf 等相关信息。
2、AUFS 的读写操作
读操作
当需要 写入 一个文件时,不存在时则在可读写层新建一个,否则一直从向下寻找。
写操作
当 删除 一个文件中,如果文件仅存在可读写层,则直接删除这个文件。
但是又有一个问题,如果删除的是只读层的文件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会先删除可读写层中的备份,之后通过创建一个 whiteout 文件来标记文件不存在,这其实是一种 “遮挡”,只读层文件却不会被真正的删除,但是表现上确是已经被 “删除” 了。
当 新建 文件时,由于 whiteout 的 存在,所以需要先检查 whiteout 是否存在,存在的情况下,需要先删除再创建。
AUFS 只是 Docker 存储驱动的其中一种,在有些场景下并不是最优的选择,但都是属于 Union File System,主要是基于 “写时复制” 以及 “用时配置” 两种方式,但它能够有效帮助我们理解 Docker 的分层结构以及原理。其他的 Docker 存储驱动还有 OverlayFS、Devicemapper、Btrfs、ZFS 等,这里不再赘述。
五、总结
至此,我们已经介绍了 Docker 相关的几个核心概念,使用 Linux NameSpace 进行网络、进程空间、命名空间等资源的隔离,使用 Cgroups 技术对资源的占用、使用量进行限制,使用 AUFS 等存储驱动来实现分层结构、增量更新等能力。但 Docker 技术的原理远不止这些,但理解上述内容,已经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大致理解 Docker 的运行原理。
最后,Docker 基本上已经是部署和发布的必备工具,容器天然的一致性使得开发和运维人员从环境配置的苦海中脱离出来,在目前 K8s 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相信 Docker 一定还有一些技术场景值得我们持续去探索。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